秦地本是戎狄之区。西周的京畿虽建在其上,文明的透入始终不深,好比一件锦衣覆着褴褛。周室东迁后,锦衣一去,便褴褛依然。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又例如秦国道地的音乐,直至战国晚年,还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让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
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网络配图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
说到“衣冠禽兽”,人们肯定就会联想到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之人,在我们现代人的眼力“衣冠禽兽”就是穿着人的衣服,却干着禽兽不如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老百姓们却特别羡慕“衣冠禽兽”的人,这究竟为何?网络配图 其实古代的“衣冠禽兽”原意并不是骂人的,而是一个褒义词,后来演变成现在的“衣冠禽兽”,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大家在影视剧中应该都见过,在一些明代的宫廷剧中,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过大臣的朝服?而“衣冠禽兽”正是由这些朝服而来,不同的“衣冠”代表着大臣的职位、品级,而这些品级的体现就是“衣冠”上的“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