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赖骗了造假术士 谁是造假的祖师爷?不好考。有人说是赵武灵王,也有人说秦昭王,可见古时造假之风盛行,连君主都酷爱这一套。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说:“赵主父令工施构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就是说,赵武灵王让人搭架子在石头上刻上巨大的脚印,然后在旁边注释说:赵雍到此一游。后人若糊涂,往往就会被骗了——哇,原来赵武灵王是个巨人耶!同样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道:秦昭王令工施梯而上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
造假、售假自古有之 自古以来,造假、售假总是与商品买卖形影不离。如今,我们仍能在很多古籍找到相关的记载。 《太平广记》嘲诮类中,辑录有隋唐五代书籍《启颜录》中的一篇《酒肆》云:“隋时,数人入酒肆,味酸且淡,乃共嘲此酒。一人云:‘酒,何处漫行来,腾腾失却酉。’诸人问云:‘此何义?’答云:‘有水在。’”这说的就是几个人在酒店喝到假冒伪劣酒,一起开逗趣说酒里掺水的事。 到了宋朝,造假之风已经从酒蔓延到各种食物。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里就有提到,投机分子常常使用“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
抢购潮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因质量问题导致的退货成为热点。吃的、穿的、用的等似乎都有涉及,这让人很是不爽。那么在古代,什么假货在市场上充斥的比较厉害呢?政府又是如何治理的? 真没想到,上古时期的周朝已经有假冒伪劣商品了,并且政府已经通过立法来打击了。《礼记·王制》说,“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指为出军赋的车乘)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度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当时的管理制度真叫个先进,如果商品的尺寸、数量、颜色等达不到标准,就按“假冒伪劣”对待,到市场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在我国宋朝时期出现的。那时候的纸币叫做交子和会子,再往后发展,才有了我们现在在古装剧中常听到的银票等纸币。那么古代的银票看似就是一张纸,为什么却没人造假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宋代以前,人们交易一般用的都是金、银、铜这三种材料制作而成的钱币,金子和银子一般代表的是大额钱财,被铸造成金元宝或银元宝的样子,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见到。而铜钱则是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们常用的小额钱财,用于购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 随着我国古代商品交易的发展,到宋代商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