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科举考试为什么放弃状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是怎么来的?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科举在古代的时候为国家选拔了不少的人才,可以说是主导一个国家的兴亡,由此可见科举制度有多么的重要,就像是今日的各种考试和高考也都是由科举演变而来的。
科举制度最大的人贡献者就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了,当热李世民的改用也是起到很大的推荐作用,这就是古代寒门学子唯一的出路了,对于科举制度,也是被西方给学了去,可以说,科举也影响了全世界。
对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每一朝代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措施,不过呢,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问题了,为何状元还要羡慕第三的探花,看看对探花的解释,有些不敢相信。大家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吧,童试,乡试,一直到最后的殿试,皇上就要亲自接见科举的前三名,在古代这个称呼是非常有意思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科举制也是逐渐优化的制度,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它才逐渐走向完善。“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且唐朝时考试等级是先解试(州县考试),再到省试也就是春闱(省试),往往春闱过后,入围后就直接排名。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贺晚宴。晚宴开始之初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探花宴的内容同其名字,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样貌出众的两人为探花使。他们的任务是遍游名园并且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两位探花使却并非一定是前三名的考生。
但是很多人其实都更想当探花,他们宁愿不当状元也要当探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千百年的科举制度中逐渐形成了一项潜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当探花的人一定要非常的帅。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如果中了探花,不仅是朝廷对你才华的肯定,还是朝廷对你的外貌的肯定。这就造成那些中了探花的人虽然功名没有状元的高,但是他在朝廷中受欢迎的程度却不会亚于状元。而到延续至宋时,科举制逐渐变为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意为州试省试之后还另设殿试,殿试之成绩再分三甲,此时就是我们常闻的状元、榜眼、探花之说。此时探花郎才真真是第三名。而世人受历史趣说影响,在坊间也都认为探花郎必定是样貌出众,外表英俊之人,所以探花郎的名气多高于状元郎。
且有诗言“西湖又见探花郎,把手拈诗燕语忙。隔岸阿谁折怨柳?偷偷串泪万千行。”其描绘的便是这探花郎游街之后多少闺中少女芳心暗许后又黯然伤神之景。当时并未追星一说,大众推崇的无非是有德有才之人且大多是听闻,而探花郎却是集才、貌于一身,且游街之时更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所以在民间呼声不可说低。大概类似于现代的一些超级偶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