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陇集团这个概念是由国学大师陈寅恪所提出来的,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了学界学者们理解南北朝历史的一大重要线索,那么关陇集团到底是指什么,对于那段历史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关陇集团指的是从北魏起关中和陇右地区的军事门阀势力。北魏时期,国家高层出于战略需求,在内蒙古南部、河北北部设立了六个军镇。刚开始设立的时候,这些地方的统帅多为鲜卑贵胄,但当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原来的战略布局有了一些变化,六镇地位开始弱化。这一变化导致这些地方的待遇变差,军民不断造反,这也直接构成了日后高欢在叛乱过程中所吸收的核心兵力。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了对抗高欢,西魏政权必须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先是名将贺拔岳出任关西大行台都督,后来贺拔岳遭人暗杀,权臣宇文泰掌管西魏军政。为了对抗东魏,他决定联合原六镇以及关陇地区的重要力量,以高欢之道还施彼身。西魏首先改变了府兵制度,所有的士卒必须将自己的姓改为自己所属部队的军事主官的姓。随后又建立了“八大柱国”制度,这八个人是以宇文泰为首的位于府兵顶端的门阀。出了宇文泰和元欣之外,其余的六个柱国各管辖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又各开两府,一共二十四军。
这股力量构成的“关陇集团”有两个最大的特征,第一:以关中、陇右为本位内部融合,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通婚上,这几个柱国之间的儿女基本上都是“内部消化”了。而从这种内部通婚可以看出,在经历了数百年的胡汉互化之后,至少在关陇集团内部,原本剧烈的民族矛盾以及冲突已经逐渐让位、服从于政治利益。通婚这个方式,使得高层内部之间一直维持着一种斗而不破的格局。
第二:集团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互为依托,这个几个代表人物的影响力都深深渗透到了文武两界。这些人往往身居高位,少年起家,战功累累,其管辖的部队就是日后议政的重要资本。而且他们其中也有不少生于门阀世家,家族地位显赫,这也是给他们参政提供了很大的基础和帮助。显然关陇集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居高位但是不食肉糜的废物点心,而是能够频繁参与政权,左右政权的,甚至主导全国政治、军事格局的一股重要力量。
造就这股力量的关键就是:让来自于塞外的野蛮凶悍的精神,注入到中原颓废但是硕大的躯壳之中,这两者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一扫之前的颓势,重新焕发生机,于是便能开创举世空前的局面。关陇集团还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扩大自身力量,吸纳各方。但是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了隋朝,就可以发现,隋朝的用人政策已经不是像之前那样只看重关陇了。直到今天,海内外关于关陇集团的研究已经足富五车,其中是众说纷纭,一个共识就是:关陇集团是从北魏到唐初时代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一环,他未必是一个有高度的组织的实体,其构成也时而发生变化,但是它也确实应运与府兵、门阀的最后高潮,又在民族地缘冲突的下行趋势之中渐渐退场。
其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但从一个简单的角度想,北魏之后的皇帝一个个都想把权利握紧在自己的手中,又怎么会愿意让关陇集团有这么高的地位呢?后来的杨坚就是出身于关陇集团,他能建立隋朝也与关陇集团的支持密不可分,其中集团中的无数贤臣为他出谋划策,推动国策,才有了隋朝那昙花一现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