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李中梓
字 号:字士材
号念莪,又号尽凡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上海浦东惠南镇
出生时间:1588年
去世时间:1655年
主要作品:《内经知要》《医宗必读》
信 仰:道教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上海浦东惠南镇人。他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
李中梓伯父尚雅字伯安,号鹤汇,负异才,供弟尚兖读书。父尚兖,字补之,号震瀛,1589年中进士,曾任职兵部和吏部。兄中立,字士强,又字正宇,号念山,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大理寺卿右评事。兄中植,号念曾,系著名学者,兼通医药。侄延,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辰山。又字期叔,亦曰寒村,号漫庵。师事中梓,着有《补撰药品化议》(一作《辨药指南》)14卷、《医学口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李氏少年博览群书,青年时曾应科举,后因痛感两亲子被庸医药误致死及自己早岁多病,转而习医。—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最为初学、登堂入室之捷径,这在当时可称是一套最完整的中医教材。因而在吴中医界广为传诵,成为明清间江南一大医家与宗师,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李中梓在医疗上注重脾肾治理。江苏金坛有一名医王宇泰,年已八十,患脾泄,根据一般医理,泄病宜补,岂知愈补病势愈重。他便求教于中梓,中梓问明病源后对他说:“你体肥多痰,愈补愈滞,病当然不会好了,应反其常规,用迅利药物涤之。”王听后称赞说:“当世之医,唯你我两人,你开方子,我服药,有何疑哉!”中梓于是用巴豆霜给老医生服用,果然泄下许多痰涎,病也好了。
他注重实践,决不墨守成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各种疑难杂症很有研究,时人称之为神医。有个叫鲁藩的人,得了一种怪病,在盛暑的大热天,虽将门窗紧闭,床上悬挂帐帷,身上又盖上三条貂皮被,还不断地喊冷。李中梓观察病情后,诊断为“伏热病”。古人用“冷水灌顶法”治疗,中梓略为变通一下,改服石膏三斛汤。他开了三帖药,第一帖吃了,病人去掉貂皮被;第二帖吃了,病人去掉帐帷;第三帖吃了,病人叫打开门窗,只见他大汗淋漓,热气腾腾,毛病全好了。还有个姓鞠的人,也得了一种怪病,发病时,伴有高热,在胡言乱语中,竟能说出室外所发生的事情,屡试屡验,经李中梓观察后,诊断为“离魂”病。施药后,高热消退,呓语中止,恢复了清醒状态,以后病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