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从964年拜相,到973年罢相,整整十年,赵普掌控朝廷大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其权势甚至凌驾晋王赵光义。且赵普为政,颇为专横。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敢多有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个人。太祖十分生气,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捡起撕碎的奏章回家了,过了些日子,赵普粘补连结好原来的奏章,重
自古有言,不是冤家不聚头,很多的夫妻都是吵吵闹闹一辈子,年轻的时候偶然动手动脚也算不得什么,可是在遥远的宋代,仁宗朝的郭皇后,却因为自己一个巴掌甩出去,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甚至于自己最后莫名死亡。据《宋史》记载,仁宗有段时间非常宠幸尚美人、杨美人,而这两位也很不识趣,自以为有皇帝撑腰,尾巴就翘上天去了,对郭皇后也不待见,好几次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有一天尚美人当着郭皇后的面,向皇帝说郭皇后的坏话。身为后宫主人的郭皇后怎能容忍,于是,冲上前去给尚美人一个耳光!没想到仁宗到两人中间去劝架,不小
世人都爱做皇帝梦。中国是一个崇拜官员的国度。从上到下,从古到今年,中国有无数的官迷。普通百姓想着当科长,科长希望当局长,局长希望当县长,县长希望当市长,以此类推。身在官场,别假装清高说自己不在乎职位升降。因为改变的不仅仅是几块钱的工资,更是人生价值的提升。当副职的时候点头哈腰惯了,一旦成为一把手,那种颐指气使,前呼后拥的感觉是非常幸福的。 历史上有那么多做皇帝梦的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你身为宰辅,或手握天下兵权的时候,仿佛振臂一呼,就会天下响应,前进一步似乎是那么简单,毫无阻力的时候,你
刘娥拜谒太庙的事情发生在宋仁宗明道二年。这一年是刘娥垂帘听政的第11年,也是刘娥人生的最后一年。当时,宋仁宗已经24岁了。对于刘娥,世人多评价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就是说刘娥有吕雉、武则天的才华,却没有像她们一样专权甚至于称帝。刘娥确实有才,可是是不是有吕雉、武则天那样的大才呢?我看未必。刘娥执政的十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即没有像吕雉推行休养生息,予百姓安康,也没有想武则天一样兴利除弊,延续大唐的盛世。刘娥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和朝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上。即便是对于刘
宋真宗有一次听老师讲《周礼》,看到有一个词叫做“晗玉”,很奇怪,就问什么叫做晗玉呢?老师回答说,就是做臣子的死了,然后君王赏赐给臣子的一种玉,让臣子含在嘴中,据说可以让臣子的骨头不朽。宋真宗听了哈哈大笑说:“人臣但要名不朽,何用骨焉?”千古以来做臣子的,追求的都是名声不朽,至于骨头朽不朽,有什么关系呢? 估计老师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脸上会忽青忽白,很尴尬吧。虽然自古以来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标榜自己不爱钱,是为了什么国家天下,为了苍生社稷而做官,可是归根到底,还不是贪图名利呢?当然,谎话人人
《宋史·真宗本纪》记载:“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丁卯,紫云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原来,在这一年的正月的一天,在承天门南边的屋角上,竟然挂这一匹黄色的丝帛,守门的小兵看到了很奇怪,承天门是皇家禁地,等闲人根本无法靠近,现在竟然多了一匹丝帛,丝帛上还有歪歪扭扭的许多蝌蚪文。小兵赶紧上报,上官立刻明白了事情的重要性,立刻再向上级回报。 宋真宗听说后马上召集百官,到朝元殿正式打开黄帛,郑重宣告天
终于,郭皇后病逝了。宋真宗有意力刘娥为皇后,可是,朝臣却以刘娥无子为后反对封后。于是,刘娥精心策划了一场借腹生子的计划。当计划成功之后,宋仁宗出世了。宋仁宗一出世,就被当成刘娥的儿子对待,然后为刘娥赢得了皇后的宝座。那么,刘娥让谁来抚养呢?作为皇后,刘娥未必不可以亲自抚养宋仁宗。可是刘娥借口礼节原因,将宋仁宗交与他人抚养,而刘娥选择的最佳人选,就是杨氏。 作为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本来是抚养孩子的最好的人选,可是在刘娥看来,确实绝对不能允许的人选。把孩子交与李宸妃,宋仁宗成年之后必然会和李宸
如果说这个世间还会有公平可言的话,那么死亡对于任何生命而言是最为公平不过的了。即便你是贩夫走卒的草根,哪怕你是贵为天子。大限到时,只是驾鹤西游与驾返瑶池的区别而已。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死后庙号为“哲宗”的第七任宋天子赵煦一命呜呼哀哉。享年只有二十五岁的青年赵官家,无论怎样说总是可惜,借用‘英年早逝’一词来形容最为恰当。做为文章的开始,本不愿意用太多的笔墨去描述他的短暂生平,只因宋史之中所载的赞曰: 哲宗以冲幼践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马、吕诸贤,罢青苗,复常平,登良俊,辟言路,天下人
一般说来,在野史当中比较能够看到一些历史的真相,毕竟相对官方史书,作为私人文字,不必有太多的约束。当然,野史也往往因为有个人偏见,或者见识局限,往往不能准确把握真相。不过,在历代史料笔记中,以宋人笔记的质量最高,最为贴近事实。可是,也偶尔会有例外。不过就算是这个例外细细想来,又并非例外。 在宋人笔记《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明肃太后欲谒太庙,下诏服衮冕。谏疏交上,宰臣执议,俱不听。薛简肃以关右人,语气明直,帘外口奏曰:“陛下大谒之日,还作汉儿拜耶,女儿拜耶?”明肃无以答,是夕报罢。
狗肉,很久很久以前就进入了中国人的食谱。早在先秦之时,中国人就将家养的狗分为三类:“一曰守犬,守御田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用。”所谓“食犬”,即今人所说的“肉狗”。不过那时候狗肉非常珍贵,只有贵族才享用得起,《礼记》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狗肉是士以上的贵族才有资格享受的美味。当时的天子也以狗肉作为严肃的祭品,这从汉字“献”的造字结构便可看出来,“犬”字偏旁即表示以狗献祭的意思。 到秦汉时期,食狗之风大盛,狗肉从贵族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