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描写了众多的节日民俗,元宵节是着墨最多的。三次描写了在元宵节发生的故事,把看灯的美丽和情节的紧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风俗。 第一次写了只有“三五千人家”清风镇元宵节的情况:“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采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应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 第二次写了大名府元宵节。宋朝实行的是四京制,除了首都
偷菜有一段时间很火,每次都能传出某某偷菜成瘾造成某种事故等等。似乎人类对于这种东西有一种天然的好奇与刺激感,偷菜这项活动竟然在古代也有。不同的是,古人是现实意义上的偷菜,并且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图片来源于网络朝拓跋鲜卑族在元宵夜时,相偷戏盛行。除了元宵,辽金两国是严禁偷盗的,一经查获,除依法论罪,更会如现今有些超市强上贴的“偷一罚十”标语一样,得按照所偷的东西的价值加上数倍赔偿。但在元宵的“放偷节”,人们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偷窃的,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崇祯八年(1635)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网络配图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隋朝时,隋炀帝就作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歌颂元宵节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吃汤圆,赏灯猜灯谜……天地
元宵是一种中国人依照习俗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春节烹制食用的食品。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是不能冷冻的,否则会裂纹,煮的时候馅会流出来,所以元宵只能现吃现做,是无法买到冻元宵的。汤圆可以冻,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也可以买到速冻汤圆。 根据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所以从此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历史。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最早的“元宵”记载其实应该是在宋代,那时候称为“糖圆”或者“浮圆子”,由于是元宵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
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