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括,我们能记得就是“纸上谈兵”,对人们是一种贬义的评价,说的是只知道死读书,照搬书上的理论而不知变通,赵括兵败“长平之战”正是应验了这句话。 成语出处网络配图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历史背景 相传赵国有一位差不多与廉颇齐名的上将军赵奢,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赵奢有一个儿子赵括,也读了许多兵书。赵括
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再受父母教育的时候,都会听到“纸上谈兵”这个词,这个主要还是劝说我们还是要务实,有真本事才是真的。而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背后却是几十万生命给予后代的教训。 “纸上谈兵”出自于战国时期秦国对于统一全国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战,最后结果是秦军大胜,而赵国在“纸上谈兵”的主角赵括的带领下几十万大军被坑杀,此战之后赵国实力大降,已经没有直接与秦国作战的能力了。按照战争的习惯性思维,战争不单单是只需要一个将军,需要国家经济、国家外交、国家政治等一系列因素引起的,因为仅仅是一个无能的将军也
纸上谈兵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主人公:赵括 【纸上谈兵】出处: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