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文化苦旅·道士塔》一文的影响,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的“罪人”形象曾长期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历史长河中的史实不会因我们的惋惜、愤怒和悲伤而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足够的教训。王圆箓,这个斗大字不识半升的湖北麻城农民,因家乡连年灾荒,受生活所迫,辗转流落至甘肃酒泉入道修行。光绪十九年的一天,王道士定居在莫高圣境,成了一位负责任的佛寺住持,并为此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王道士曾为保护文宝努力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在清理被流沙掩埋的洞窟时,王道士突然发现:“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沿古丝绸之路往敦煌市东南方向走25公里,会看见一座盛名赫赫的鸣沙山。转到山的东麓,远远望见南北长约1600米崖壁上,上下五层的布满了洞窟。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放眼四外,此处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此处历史悠久,自汉代起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汉代,此地是辖六县的敦煌郡。东汉人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一“繁盛大地”以其拥有的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在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