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办案,闲杂人等速速闪开!”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就是说锦衣卫的命令下达者只有皇帝一人。 锦衣卫原先是军事建制。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
中国古代皇帝大都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已经成为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但是,对于一天连娶九个媳妇的风流皇帝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这个风流皇帝就是明朝的神宗皇帝朱翊钧。由于明神宗年号万历,因此也称万历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隆庆六年,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前十年,大学士张居正辅助明神宗处理朝政,社会经济发展较快,黎民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十年后,张居正去世,明神宗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
本文摘自《甲申之变》,王兴亚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向北京进军是大顺建国后最为重要的一项决策。当然,夺取北京推翻明王朝的主张,并不是这时才提出来的。它是李自成襄阳决策关中北京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关中北京战略决策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先取得关中,建国立业;第二步是夺取北京,推翻明王朝。随着李自成大军北上西进关中,定鼎长安,建国大顺的顺利实现,李自成大军继续乘胜前进,攻打北京,推翻明王朝,取而代之。 (一)北京进军战略决策部署与实施 然而,计划毕竟是计划。由计划变为行动
在明朝洪武年间,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海盗陈祖义,让明太祖朱元璋伤透了脑筋,开出了50万两白银天价悬赏金。捉拿无果后,到了永乐皇帝朱棣,悬赏金竟然达到750万两(当时明朝政府每年的收入也仅仅1100万两)。 话说陈祖义这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海盗,其手下成员最鼎盛时期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地点从我国台湾扩展到日本、印度洋等地。他曾率领手下劫掠超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攻陷过五十多座沿海城镇,当时南洋一些国家甚至向其纳贡。 “海盗王”陈祖义后来跑到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一带)的渤林邦国,在国
有看过《郑和下西洋》的潮州人,应该有注意到,里面有个历史上第一个出现潮州牛人——陈祖义。他是当时世界上级别最高的海盗老大,明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100万两白银,却用了750万两来悬赏捉拿他,可见是倾国之力而不惜。也可见这个人的重要性。 尽管他很牛,可海盗毕竟不是什么可以拿来炫的事,说到这里,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当时朱元璋这老头不知道是不是不会游泳,定下了“片板不得下海”的国法,这让以海为生的沿海人民如何生活?所谓海盗也就是不听老朱言下海谋生,做些生意。当然不排除有个别暴力行为。
眼下正是植树的好时节,其实,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历史上,大概很难找出像朱元璋父子这样喜欢种树的皇帝了。朱元璋喜欢种树,原因很多。一是他幼时几乎饿死,后来因吃了树上的柿子而捡回了小命,这让朱元璋意识到,乱世中果树是可以救饥的;二来,朱元璋登基后,有一雄心大志,要建立一支纵横海洋的船队,而造船需要木材,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间,在南京地区栽种了五千万株树,数量惊人;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男耕女织的社会,桑麻棉等树木颇为重要,所以要发展经济,就得植树造
“南北驱驰报国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这是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一首题为《马上作》的七绝诗,从中不难看出他矢志立志报国的抱负和决心。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戚继光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却是历史上怕老婆的典范。 说起来,戚继光的婚姻,十分耐人寻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谣中的戚爷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戚继光出生将门,自幼便立志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戚继光17岁时承袭了父祖历任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25岁时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担负起山东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朝末年,日本的北条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53个来自日本的倭寇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了。他们上岸后没有像一般倭寇那样热衷于奸淫掳掠,而是直截了当地“猪突猛进”,沿途遇小县城则攻打纵火,遇官兵则搏杀,直趋南京。有一个小细节,交手时,官兵“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遂俱溃”。 这些军人也够蔡的,明朝的兵制是朱元璋一手创制的军户世袭制,军士编制在卫所中,平日屯田,战时保护地方,到了明朝中叶,这部军事机器已经千疮百孔,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克扣军饷的将领。不堪重负的士兵,都使得军户的大量逃亡变得司空
在古代,什么样的人才算一个不朽的人呢?鲁国大夫叔孙豹说要“立德、立功、立言”。一般的人一个都做不到,像卫青、薛仁贵、李靖、班超等等先贤,也只能完成一俩个。公认的全部能做到的只有三个半人,第一个是孔老夫子,半个是曾国藩,还有一个是就是本文的主角王阳明,大明一哥。 大明中期,有一个叫王守仁的官二代,此人别号阳明,天赋非凡,喜谈军事,有一个状元老爸的他从小就怀揣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梦想:我要当圣人。而在一般人眼里,圣人都是只能膜拜的。当时朝廷比较推崇朱熹的学说,朱夫子的书是每位参加科举考试学子的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