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旻,唐开元间人。曾镇守北平郡(治今河北卢龙),曾先后参与对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事,据记载官至“左金吾大将军”。诗人李白曾从其学剑。唐文宗时,称吴道子的画、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三绝”,世人称“剑圣”。王维就曾赠诗一首赞誉他:王维《赠裴将军》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还传说有一年,吴道子和张旭、裴旻相聚在洛阳天宫寺。裴旻想请吴道子在天宫寺为其已故父母作画祈求冥福。吴道子说:好久没作画了,如果裴将军一定要我画的话,只好先请将军舞一曲“剑舞”好启发一下我的画
韦巨源(631~710) 本 名:韦巨源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京兆万年主要成就:四次被拜为宰相 韦巨源--唐朝宰相 韦巨源早年以门荫入仕,在武周年间历任司宾少卿、司府卿、文昌右丞。 长寿二年(693年),韦巨源以文昌右丞(《资治通鉴》作左丞)之职拜相,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长寿三年(694年),韦巨源改任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当时,内史李昭德独揽朝政。韦巨源与豆卢钦望、陆元方、苏味道、杜景俭虽同为宰相,但都依附李昭德,不敢纠正他的过失。 证圣元年(695年),李昭德罢相。韦
韦嗣立(654~719) 本 名:韦嗣立所处时代:唐代出生时间:654去世时间:719 韦嗣立--唐代诗人 其父韦思谦,为进士,累任御史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韦嗣立初由进士为双流县令,政绩卓著。公元695年(证圣元年),其兄韦承庆为凤阁舍人,因病去任,朝廷召时任莱芜县令的韦嗣立代为凤阁舍人,深得武则天信任。武后长安时为凤阁侍郎。当时酷吏横行,人人自危,他却敢于挺身而出,犯颜直谏。提出“兴学校、洗枉滥”,但未被采纳。遂以凤阁侍郎身份为检校汴州刺史。由于其兄韦承庆依附张易之兄弟,二张被诛后,韦嗣立
李迥秀(?~?) 本 名:李迥秀字 号:茂之所处时代:唐民族族群:汉族主要作品:《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等主要成就:鸿胪卿、修文馆学士、兵部尚书等 李迥秀--李大亮族孙 李迥秀,字茂之。李大亮族孙。考中进士科,又考中英才杰出科。调任相州参军事。几次改任后为考功员外郎。武则天爱惜他的才能,升迁凤阁舍人。大足初年,检校夏官侍郎并兼管选举事务,选拔文武官吏,号为称职。长安初年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兄第恃贵而骄,李迥秀因而曲意逢迎谄媚,士人对他的评价顿时降低。不久因贪赃获罪贬为庐州刺史。
宇文节(?~654) 本 名:宇文节所处时代:唐朝出生地:陕西西安北官 职:尚书右丞个人风格:明习法令、办事干练、宽宏大度 宇文节--唐朝大臣 江夏王李道宗曾经以私事相托,但宇文节秉公直奏,使得唐太宗大悦,赐绢二百匹,并说: “朕所以不置左右仆射者,正以卿在省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拜相,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代于志宁为侍中。永徽四年,驸马都尉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驸马都尉薛万彻、柴令武等“谋反”,房、薛、柴三驸马均被诛。他因与房遗爱友善,被流配桂州。 唐玄宗开元
韩瑗(606~659) 本 名:韩瑗字 号:字伯玉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京兆三原主要成就:反对立武则天为后 韩瑗--唐朝宰相 韩瑗年轻时操行出众,博学多才,且通晓吏治,贞观年间累迁至兵部侍郎,袭爵颍川县公。 永徽三年(652年),韩瑗升任黄门侍郎。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任命韩瑗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后又加其为银青光禄大夫。 永徽六年(655年),韩瑗进拜侍中,兼任太子宾客。当时,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极力反对。韩瑗也痛哭进谏:“皇后是
裴旻(?~?) 本 名:裴旻别 称:剑圣拼音:peimin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主要成就:唐:三绝 裴旻--世人称其剑圣 裴(péi)旻(mín),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唐代开元时期的人物,曾镇守北平郡(治今河北卢龙),曾先后参与对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事,据记载官至“左金吾大将军”。 有传闻称诗人李白曾从其学剑,但并无实据。唐文宗时,称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唐代三绝”,世人称“剑圣”。
杜景俭(?~700) 本 名:杜景俭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冀州武邑人去世时间:700年主要成就:唐朝宰相 司刑卿 相州刺史 杜景俭--唐朝宰相 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
刘驾(822~?) 中文名:刘驾国 籍:中国出生地:江东职 业:唐诗人代表作品:《唐才子传》字:司南 刘驾--唐诗人 刘驾(822—?)唐诗人。字司南,江东人。与曹邺为诗友,俱以工于五古著称,时称“曹、刘”。初举进士不第,屏居长安。大中三年(849),唐王朝收复河、湟失地,刘驾献《乐府》十首表示祝贺。大中六年(852)登进士第,官终国子博士。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