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被新崛起的蒙古铁骑逼得跳海。宋朝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积贫积弱”窝囊的背影。以后书看多了点,近几年经常在有关历史网站及论坛流览和阅读两宋的历史资料,慢慢的我改变了原来固有的看法:这个被人戏称为“史上最不争气”的朝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水平最高、人民生活最富裕的朝代,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据说宋代的GDP是占当时全球的50%。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谈到宋代时感叹:
姐姐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弟弟却成了吃人不眨眼的恶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从一个娘肚里爬出来的姐弟俩,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笔者不是信口开河,这姐弟俩的事迹在正史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有一个同母弟弟,名叫王继勋,赵匡胤爱屋及乌,对这个小舅子也很优待,还让他做了内殿供奉官,王皇后知书达礼,而弟弟王继勋却与姐姐格格不入。他虽然“美风仪”,长得很帅,但是“性凶率无赖”,比起那些流氓无赖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乾德四年(967年),王继勋因为为非作歹,受到
罗贯中之所以为人们所熟悉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另外一部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主要讲的是赵匡胤与石守信、赵普等文臣武将风云聚会、齐心协力,最终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故事。臣风云聚会、齐心协力,最终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故事。在历史现实中,赵匡胤之所以能由一个普通将领最终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主要在于他完全掌握了后周最精锐的军事力量-禁军,这一点我在《兵变也得讲学问-陈桥兵变的台前幕后》中已有详细叙述。其实在赵匡胤早年从军时,有一群与他有着相似的背景的“热血青年”先后参军,赵匡胤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宋朝算是比较文明的一个朝代。拿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来说,宋太祖赵匡胤想要收回开国功臣们的兵权时,不是像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而是和和气气地搞了个酒局,三言两语,在酒桌上就把这事儿给办了。功臣们交出兵权,拿着赵匡胤丰厚的赏赐,高高兴兴地回家安享晚年去了。君臣相安,各取所需,没有比这更优雅、更完美的结局了。大家都知道,以上这个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其实,宋太祖除了对待武将优雅,对待文臣也比较优雅。比如下面这个事件。宋太祖登基后,有一天忽然变得不开心。为何不开
宋太祖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是有文化的人。据说,赵匡胤没当皇帝时,他搬家装载货物的车上没有金银珠宝,只有数千本书。可是,就是这个爱读书学习的赵匡胤,却看不起文人,尽管有时候他也会说文人几句好话。后人都以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做法是赵匡胤定下的,其实赵匡胤在社会地位等方面贬抑部队将领的做法是出于防范的需要。由于贬抑部队将领,势必要用知识分子做国家干部,这样一来,知识分子的地位就提高了。 实际上,赵匡胤是既贬抑部队将领也并不重视文人的。有一次,赵匡胤在开封的皇宫里对心腹大臣赵普说:“过去地方部队的割
时人对赵宋王朝的印象非常好。在历朝历代中,赵匡胤开创的宋朝,素以经济富庶、政治宽松闻名。勇哥本人也曾写过一本小书《梦回宋朝》,表达对这个另类王朝的敬意和好感。但是,光明与黑暗总是相生共存。在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大宋王朝,也曾出现一位肆虐经年、骄横残暴的吃人恶魔——王继勋。王继勋:庆州华池人,彰德军节度使王饶之子,孝明王皇后胞弟。据《宋史·王继勋传》记载,王继勋生性残暴,经常强行买得民间少女作奴仆,稍不如意,就把她们杀死,烹食其肉,“专以脔割(即将活人身上的肉割成一片一片的,谓之脔割)奴婢为乐
说是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忽然心血来潮,问大臣赵普说:“天下何物最大?”一时问住了赵普。皇帝并不罢休,又追问下来。赵普想了想说:“道理最大。”这话有些风险,为什么不是皇帝最大,而是“道理”最大呢?如果,宋太祖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事情麻烦就大了。好在这位皇帝还懂道理,便连连称善,夸赵普答得好。 这段问答作为趣事,被人记录了下来,至今读来也倒颇有启发。 想想看,世上万事万物,充斥其间的,不过一个“理”字。天有天理,地有地理,物有物理,道有道理,法有法理,事有事理,情有情理;正如俗话所讲:有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后来“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富贵后却改不了“抠门儿”本色,皇宫里的窗帘是用很便宜的青布制成;衣服也很简单,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而且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换新的。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十分难得的。 要了解一个帝王是否奢靡,看其内宫的人数便知道了。赵匡胤的内宫是历朝历代最简朴的,宦官只有五十余名,宫女也只有二百多名。即便如此,赵匡胤仍认为太多了,还遣散自愿出宫的五十余人。 赵匡胤称帝后,北汉政权尚未被统一进大宋的版图。在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所以你百年以后应该把帝位传给你兄弟光义,光义百年后再传给三第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长子德昭。 赵匡胤表示同意,也做出了承诺,于是杜太后让丞相赵普把他们母子之间的对话记录下来,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
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长翅帽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