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是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但是年轻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清兵入关以前,17世纪初,努尔哈赤(清太祖)把满洲军队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后来因为人数一天天增加(以满人为主,也包括少量蒙、汉、朝鲜、俄罗斯等族人),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别,是除了原来的正黄、正红、正白、正蓝之外,再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满洲的贵、贱,军、民,都编了进去,受旗制的约束。后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又增编了“蒙古旗”和“汉军旗”。三类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满)民族所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八旗的官制形式非常独特,其内部的大小官员既是军事统帅,又是行政长官,还负责掌管所有旗人的户籍乃至经济生活。 八旗制度可以溯源到满族的氏族制阶段。当时,满族在从事狩猎活动或军事行动时,通常采取以家族或村寨人口组成的“牛录”(意即“箭”)作为组织单位。最初的“牛录”由每十人组成,公选一名牛录额真(意即“箭主”)作为队长。努尔哈赤起兵后,将属下军民按牛录编制,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随着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各部,1601年,在他的指示下,正式
八旗制度是满人发明的,且伴随清朝几百年,这也是满人没有被完全汉化的依据。可是,后人对清朝的这一重要特色没有重视,在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撰的清朝历史上,就没有为“八旗制度”留下位置。甚至,在修订的所有著作中,也没有针对“八旗制度”留下任何典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金代时期的女真族有“猛安谋克”制度,而后金时期的满族有“八旗”这个制度。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一手创立起来的,八旗源于牛录额真,牛录在满语里面是“大箭”的意思,即:持有大箭的几个人的围猎队伍的意思。万历二十
早在高中时期,我们就学过《出师表》,这是一篇必背文言文,记得其中有一句话令人颇为深刻,“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是在给少主刘禅说:这几位都是先帝给你留下的人才,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很忠诚纯洁,是坚贞不二的忠臣。 我国封建社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历代都有想费祎、董允这样的忠臣,今天趣历史要说的就是清朝的一位可比先贤的忠臣——张廷玉。 很多人都知道张廷玉,张廷玉是汉人臣子,却在满清统治时期位极人臣,并且配享太庙。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
满清皇室一年当中有多少祭祀活动?有着什么样的礼仪?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祭祖,是昭陵一项根本活动。其名目分为“大祭”、“小祭”、“皇帝东巡致祭”等等。 大祭:昭陵每年举行七次大祭。时间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岁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又称“四时大祭”,是祭祀中等级最高、礼制最繁琐、祭品最丰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际已将清明做为陵寝大祭礼的举行时间。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礼”。
满清八大姓之一的那拉氏是如何发展的?这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 至明末,那拉氏分为乌喇那拉、哈达那拉、叶赫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乌喇那拉氏和同祖的哈达那拉氏被称为“同姓那拉”,原姓蒙古土默特氏的叶赫那拉氏和原姓益克得里氏的辉发那拉氏被称为“异姓那拉”。 姓氏发展 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
缠足迫害女性身心健康,并且并没有一个朝代发布政策强制缠足,但缠足之风却愈演愈烈,满族入关后,缠足这种陋习引起了满清统治者的重视。那么为何满清下了禁令却禁不掉这种风俗?到底是什么思想一直在迫害女性缠足? 一、缠足的起源与发展 1.缠足的起源 所谓缠足,就是通过布条缠裹女性双脚,抑制脚趾正常生长,使其扭曲变形从而达到一种指定的理想形状。女性大多从四五岁就开始缠足,直到骨骼定型后才可解开,也有终身缠足的女子。 缠足给女性带来的痛苦是今人无法想象的。 “使其趾折骨断,血肉溃烂,直到血枯筋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