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服饰 辽代男子或束发髻,或戴幞头,通穿圆领长袍;妇女梳髻,髻上插有发饰,耳垂挂有耳饰,身穿窄袖短襦,下穿曳地长裙,在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打有一结。据记载这种服饰,在辽代被称为“汉服”,也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的“国服”(或称“北班服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样可以穿。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戴交脚幞头或局脚幞头、穿襦裤的鞍马仆从。 图为戴交脚幞头或局脚幞头、穿襦裤的鞍马仆从(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
“散乐”是宋代以后广泛流传的一种正规雅乐之外的“俳优歌舞杂奏”,演出形式丰富多样,有戏曲、歌舞、杂技等,一般有乐队伴奏。当时的许多贵族官吏家族都有散乐艺人。《散乐图》是表现散乐艺人形象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描绘了一组十二人组成的表演乐队。乐师们皆头戴幞头、身穿盘领袍衫革带,面留八字胡平行站立两排,手持各种乐器神情专注地进行演奏。乐队前面,有一身材矮小、面容清秀的舞蹈者,正随着乐曲的旋律偏偏起舞,从造型上看,似一女演员。
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在短期内很快强盛,主要是吸收采纳中原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及社会制度,自然也包括军绒服饰。在铠甲方面,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
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辽、金、蒙古等是与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并存的北方政权,也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以契丹族为主,元则是以蒙古族为主。它们的服饰均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带有自己本民族鲜明的服饰特征。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有益的补充。 辽国皇后在祭祀时戴红帕,穿络缝长袍、络缝乌靴,悬挂玉佩和双同心帕。皇后上衣穿黑、紫、红等各种颜色的直领对襟衫,或者是左衽团衫。衫的前长拂地,后长拖地30厘米左右,衣上双垂红黄带。
男式风雪皮帽 见于库伦旗1号辽墓壁画。由帽盔、帽遮和帽耳组成,帽遮上翻,帽耳可以上翻,帽盔上部略尖。是契丹族流行的风雪帽。 毡帽 毡质,帽形如半个倒扣的西瓜,帽顶有一个缨状饰物,为契丹人常用帽式。 左为男式平顶毡帽。见于内蒙古翁牛特旗辽墓壁画的宴饮图。平顶毡冠,前额加饰,脑后飘垂尖长带状饰物。 右为女式平顶毡帽。库伦旗1号辽墓天井北壁侍女所戴毡帽。毡质,帽平顶,上宽下窄,冠有四道竖格,略似菩萨冠之花瓣形饰,帽缘下扎系巾带,脑后作结
契丹妇女喜欢各种头饰,路振见到萧太后,两次冠饰不同,分别是“冠翠花,玉充耳”;“冠翠风大冠,冠有绥缨,垂覆于领,风皆浮”。《金史》记载,契丹老年妇女以皂纱笼髻如巾状,猜缀玉钿于上,称为“玉逍遥”。辽代壁画
金代贵族服饰之一 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在松花江下游奥里米金墓出土的玉透雕牌上,就雕有一对赤鹿,一只公鹿长角弓背,傲然挺立;一只母鹿回眸凝望,温文闲雅。左右两边各有一棵小树,表示鹿在林中栖息,具有游牧民族的装饰特点。兰州中山林金墓出土的雕砖上,也雕刻着大量的鹿纹。至于在山西稷山马村、化峪等地金墓发现的这种图案更多,鹿的形象也各不相同,或漫步缓行,或奔腾飞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装饰特点,在衣冠服饰上也得到大量的反映,《金史·舆服志》中就有女真族服饰“以熊鹿山林为文”的记载。
《文姬归汉图》中人物服饰也很有特点,如画中蔡文姬的形象:头戴貂皮冠,身着窄袖服,足穿高统靴,肩上还披一件装饰华丽的云肩。整套服饰质地厚实,结构严密,制作精巧,很适合于游牧民族穿着。 图为戴皮帽、穿胡服、披云肩的贵妇(《文姬归汉图》局部)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生活,古称“靺鞨”。公元 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1115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