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禅真扶不起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以上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也是三国时期最出色的托孤,比曹操、曹丕、曹叡、孙权等人的托孤强百倍。他仅仅用几句话,牢牢地将诸葛亮束缚起来,让其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先来看看刘备是如何安排的,怎么对丞相诸葛亮交代后事的。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而归,到了白帝城,便住下了,无颜回到成都,无颜面见诸葛亮等一众劝阻自己不要伐吴的文武大臣。他在白帝城一病不起,过了一年,病重了。刘备于是将诸葛亮和李严召来,准备托付后事。他对丞相诸葛亮说道:“你的才能比魏帝曹丕厉害十倍,也善于治国理政。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下,如果他不成气候,那就取而代之,你来当蜀汉之主。”
刘备临终前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他真舍得将来之不易的蜀汉江山让给诸葛亮吗?难道他忘了自己披荆斩棘,奔波大半辈子,创下蜀汉这一片基业的辛苦吗?他都没忘记,心里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刘备临终前,如此安排是有深意的。
当时创建蜀汉的元老,大部分已经逝去,如关羽、张飞、庞统、黄忠等人,资历最老,掌权最大的就是丞相诸葛亮了。刘备死后,就没有人能够镇得住诸葛亮了。万一诸葛亮有二心,刚刚18岁的刘禅是斗不过诸葛亮的。这时候就是典型的“主少国疑”,不由得刘备怀疑。刘备这才故意和诸葛亮说了以退为进的话,想看看诸葛亮的反应。他越级提拔李严,并安排李严和诸葛亮同时为托孤大臣,也是出于对诸葛亮防范的意思。如果诸葛亮喜形于色,估计刘备就会当场除掉诸葛亮了。
诸葛亮的反应还是很机敏的,当场拒绝了,是那么的干脆。他当场表示,愿意效犬马之劳,竭尽全力,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听了之后,对诸葛亮的回答很满意。他不放心自己的儿子刘禅,又给刘禅下了一道旨意,让其将诸葛亮当作父亲一样对待,要重用诸葛亮。
其实,刘备这一道旨意是给诸葛亮听的,让诸葛亮打消顾虑,给诸葛亮吃了一个定心丸,下一任皇帝还是会重要你的。诸葛亮也听懂了,知道了刘备的用意所在。
诸葛亮能不能取代刘禅,成为蜀汉之主,有个前提那就是刘禅不成才,扶不起。现在来讨论下,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字公嗣,生于赤壁之战前一年(公元207年)诸葛亮也是在这一年出山,辅佐刘备的。这两“父子”还真有缘啊。刘备对刘禅非常器重,让其从小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圣贤书,提高学问。有时候,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教导刘禅学习。刘禅还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刘禅从小为以后的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对刘禅有一句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一句说明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刘禅虽然年仅18岁,天资聪明,秉性仁慈善良,思维敏捷,对有德的人才能够做到礼贤下士。这一句是诸葛亮对刘禅的正面评价,很有价值,也是很接近真实的历史。
好多人认为刘禅贪图享乐,疏于朝政,不理朝政,不是一个睿智的君主,尤其是他宠幸宦官黄皓,导致蜀汉国力江河日下,最后被曹魏所灭。他是一个亡国之君,没有守住父亲刘备辛苦大半辈子打下的江山社稷,对不起父亲啊。
还有一件事,刘禅在归顺曹魏后,被迁往洛阳居住。有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安排蜀人的歌舞,刘禅看得喜笑颜开,演了一出“乐不思蜀”好戏,被世人所诟病。其实,这是刘禅为了自己、家人及蜀汉老百姓的安危,而不得不装傻充愣。
实际上,刘禅并不是贪图享乐、乐不思蜀的人,他是一个合格的帝王。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同时接到魏延和杨仪两人互相控告谋反的奏折,判断出是魏延想要谋反,正确处理了这件事,度过了危机。
他在诸葛亮死后,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大权独揽。种种事迹说明,刘禅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试问,如果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能在位41年吗?他能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吗?
大部分人都不懂刘备为何要说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话,只有诸葛亮懂刘备白帝城托孤如此安排的深意。因为诸葛亮知道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也没有生出取而代之的想法,而是一心一意辅佐刘禅,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诸葛亮在临终前还记得给刘禅推荐了蒋琬、费祎两个贤臣,用心良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