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仪是北伐的功臣,最后还带回蜀军主力,为何会落得个自杀的下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杨仪是诸葛亮的得力手下,他跟随诸葛亮出征北伐,深受诸葛亮的信赖。他在军事调度和后勤供应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为诸葛亮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历尽千辛万苦,将蜀军带回汉中。但是这样一位蜀汉的功臣,却被削去官职,流放边郡,直至被逼自杀。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魏延之死。
杨仪杀魏延的事情,是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末期。这诸葛亮临去世的时候,召开了最后一次军事会议。这次军事会议,特意少了一个人,那就是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先锋,手下资历、能力最高的大将,却没有被诸葛亮召来开最重要的军事会议。这里面代表的含义,每一个参加会议的人都心知肚明。从这一刻起,魏延就被排除出蜀军将领的行列了。
诸葛亮做出的安排是,在他去世后,由杨仪指挥大军撤回汉中。在安排好各人的职责后,诸葛亮还专门安排不在场的魏延为大军断后。走在魏延前面的将领是姜维,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那么蜀军就开拔,扔下魏延不管了。在诸葛亮去世后,费祎自告奋勇去魏延那里传达诸葛亮的命令,得知消息的魏延勃然大怒。
任何人处在当时魏延的位置,估计和魏延的心情都差不多。诸葛亮这样的命令,实际上是直接剥夺了魏延的军权。魏延听从资历、职位都比自己低的杨仪指挥,是可忍孰不可忍。果然魏延压抑不住怒火,拉拢费祎要夺回军权。他说出了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军中的文官送诸葛亮的遗体回国,自己接管军队继续伐魏。魏延还说出了自己准备如何整顿军队,对将领如何撤换的打算。
但是费祎嘴上答应了魏延的要求,转脸就跑回了蜀军大营,出卖了魏延。大家听了魏延的想法,魏延要撤换的将领当然不会赞同魏延。于是大家达成一致,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丢下魏延自己,大家一走了之。
当魏延知道自己上了费祎的当,大军已经开拔撤退的时候,更是如同火上浇油。他率领部下抢先回汉中,在谷口堵住了大军。不过,在杨仪的进攻下,魏延不是对手,手下都逃散了。魏延在逃往汉中的途中,被杨仪派去追击的马岱所杀。杨仪还一不做二不休,灭了魏延的三族。
二、杨仪之死。
杨仪在指挥这次蜀军撤退行动中,表现十分出色。他不但打退了司马懿的追击,还打败了魏延的堵截。杨仪顺利地将诸葛亮的遗体送回了蜀国,还带回了蜀军的主力。可以说,杨仪不负诸葛亮的重托,为蜀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仪也是志得意满,他认为魏延已死,按照资历、能力来说,自己是接替诸葛亮的当然人选。可是,当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他才发现一切都跟他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在朝廷中,接替诸葛亮的是早就安插在刘禅身边的蒋琬,而接管军权,坐镇汉中的人选则是吴懿。杨仪最后只落得个中军师的闲职,连一点权力都没有。
在刘备时期,杨仪担任尚书的职务时候,蒋琬不过才是个尚书郎。到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杨仪和蒋琬都是丞相参军长史。不过蒋琬主要是在后方工作,和诸葛亮一起出征疆场的则是杨仪。因此,杨仪对自己和蒋琬的职位差距十分不满。所以他天天怨声载道,口无遮拦。其他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只有费祎还去慰问他。
杨仪对着费祎大发牢骚,甚至还说出了叛逆的话来。他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自己要是率领蜀军投靠魏朝,怎么也不会落到现在的这种下场。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怨言被费祎秘密报告给了刘禅。刘禅于是决定,将杨仪削职为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依然心中不服,又上书朝廷,在书中言辞诽谤,于是朝廷又命令捉拿他,杨仪因此自杀。当年不可一世的杨仪最终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三、杨仪的死因。
杨仪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在史书中记载,他在诸葛亮手下的时候,主要掌管军事调度和后勤供应。他的业务十分熟练,为诸葛亮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诸葛亮对杨仪的才干十分欣赏,在这方面对杨仪倚重很深。
杨仪在军中,和魏延相持不下。虽然说魏延此人骄横,但是按正常的道理来说,杨仪的资历和职位都低于魏延,应该礼让魏延。但是杨仪并不对魏延假以辞色,以至于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两个人坐在一起就争论吵闹,甚至发展到魏延拔刀指向杨仪。在史书中说,诸葛亮爱惜杨仪的才能,倚靠魏延的勇猛,常恨二人不平,不忍有所偏废。可是让我们仔细一想,这句话其实另有深意。
按照当时职位高低来处理,怎么会有偏废的问题?刘琰的职位比魏延低,就是因为和魏延吵闹,被诸葛亮直接削职送回蜀中。那么,诸葛亮为何不这样对待杨仪呢?这不是偏向又是什么呢?因此,杨仪和魏延的矛盾,背后是诸葛亮的纵容。由于诸葛亮要利用杨仪的才能,才纵容他,使得他敢于和魏延叫板。但是,杨仪在依靠诸葛亮撑腰,和魏延争斗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的末日在一步步到来。
在费祎出使东吴的时候,孙权就问过费祎,说魏延和杨仪都是有点才能的小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们还可以相安无事。如果诸葛亮不在了,他们肯定会作乱。那么不知道你们有什么应对之策?费祎当时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多亏副使董恢替费祎解围,说现在和曹魏交战,自然要借助他们的力量。至于将来,自然会有应对的办法。总不能因为将来的事情,就将眼前的事物荒废了吧。诸葛亮在知道这件事后,对董恢的回答十分认可,并提拔了董恢。
从这件事里,我们就能够看到,诸葛亮和他的心腹对魏延和杨仪的看法。可怜魏延和杨仪自以为诸葛亮对自己依靠,蜀国离了自己不行。可不知道自己只不过是诸葛亮利用的棋子,当没有用的时候,随时会被抛弃。
诸葛亮在临死前,就决定以后的国策是不再北伐,休养生息。他将这个使命交给了他的继承人蒋琬。而为了将蜀军主力安全带回汉中,他又利用杨仪和魏延的矛盾,使出了连环计。而这个计策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则是费祎。正是费祎的穿针引线,才使得魏延成为全军的公敌,不战自败。也正是费祎的告密,让杨仪自杀身亡。
诸葛亮之所以会这样做,无非就是一个原因,那就是蜀军不再北伐,留下魏延、杨仪这两个人已经没有用处了。为了防止他们破坏自己留下的国策,干脆一起除掉算了。杨仪被诸葛亮用来压制魏延,平衡双方的势力。他飞扬跋扈了一辈子,到临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结语:
杨仪作为一名有才干的文臣,为诸葛亮的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这个人是大家公认的小人,可是在诸葛亮的纵容下,和诸葛亮手下第一大将魏延抗衡了一辈子。他处处压制魏延,做了诸葛亮想做但不能做的事,堪称诸葛亮最倚重的文臣。
在诸葛亮去世后,在诸葛亮的安排下,杨仪指挥大军撤退,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在这个时候,他不可一世,杀了魏延,灭了魏延的三族,还把魏延的首级踩在脚下大骂。可是转瞬之间,这一切都变成了过眼云烟。
诸葛亮确定的继承人并不是他,而是各方面都不如他的蒋琬。结果,杨仪口出怨言,被费祎告密,落得个自杀的下场。杨仪这种小人,正是因为他的野心,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并不知道,当他自以为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刻,就是他迈进深渊之时。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一切报应都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