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隆中对》是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方案,它未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为了中国君主礼贤下士的楷模。诸葛亮也不负刘备厚望,一见面就以一篇《隆中对》为刘备指明了夺取天下的方向。因此,对诸葛亮赞赏的人夸奖诸葛亮,说他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但是也有人认为,蜀汉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正是因为《隆中对》里的错误,使得刘备功败垂成。
在桓温伐蜀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诸葛亮手下的老兵。他问这位老兵诸葛亮做事的风格。这位老兵淡然地说,没有其他的特点,只不过从来没有见到做事如此稳妥之人。桓温听后,对此不以为然。可是当晚上他想起这位老兵的话,不由得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从此一件小事,我们就知道诸葛亮是做事稳妥之人,《隆中对》自然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如果《隆中对》真的有缺陷,诸葛亮为何还要将它献给刘备呢?
一、《隆中对》的成败。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第一次见到刘备时提出来的。这个战略方案主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刘备集团先占有荆州和益州,形成稳固的根据地。第二个步骤,是对内进行建设,养精蓄锐,对外结好孙权,等待时机。第三个步骤是当时机成熟后,兵分两路北伐,一路由刘备率领,从益州北出秦川,一路由一上将率领,从荆州北伐宛洛。这样汉室可兴,天下可定。
但是,《隆中对》并没有按照诸葛亮预想的顺利实施,它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变数。首先是夺取荆州出来偏差。当刘表去世时,正值曹操突然南下。曹操在刚刚进行完北方的远征,不等待军队进行休整,也不等待自己在玄武池的水军训练完成,就发动了对荆州的突袭。
接替刘表的刘琮在部下的要求下,投降了曹操。这使得正在樊城抵抗曹操的刘备,立刻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刘备被迫南撤,被曹操在长坂坡击败,退往江夏。诸葛亮在此时挺身而出,与鲁肃出使东吴,缔结了孙刘联盟,在赤壁打败了曹操,将局势稳定下来。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桂阳、长沙、武陵、零陵四郡,并在这里发展自己的势力。后又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得到了《隆中对》中所说的北伐前哨基地。在此后,刘备又以荆州为跳板,发动了夺取益州的战争。在战争中,刘备抽调荆州的军队入川,留关羽镇守荆州,最终夺取了益州。
在与东吴发生湘水之争后,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刘备再次率领主力入川,与留守汉中的曹军进行争夺。定军山一战,黄忠阵斩曹军主将夏侯渊,确定了刘备军队的优势。曹操率领主力前往争夺,也无济于事。曹操只得承认失败,率军撤退。刘备又派兵占领了房陵、上庸等地。至此,刘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隆中对》的第一个战略步骤也至此基本达成。
在这个时候,刘备集团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应该转入第二个战略步骤,那就是战略休整阶段。在这个时期,刘备集团应该内修政治,外结好孙权,等待时机。刘备在蜀中,征调民力,开始了基础建设,修建道路驿馆,为将来北伐做准备。
但是,荆州的关羽却在此时发动了对襄樊的战役。关羽虽然在战役初期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但是在后期前有曹军援军的阻击,后有东吴军队的偷袭。最终,荆州失守,关羽被东吴擒杀,荆州的军队全军覆没。这使得《隆中对》的方案遭到了挫折。
此后,刘备将蜀中准备北伐秦川的主力调来伐吴。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惨败。这一支北伐主力也丧失殆尽。至此,《隆中对》的战略方案彻底宣告失败。虽然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但是实力相差悬殊,也无力回天。
二、《隆中对》的成功。
我们如果从历史事实来看,不可否认的是《隆中对》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刘备在与诸葛亮相遇时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最终发展为拥兵十多万,地跨荆益的势力,在这里《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功不可没。
诸葛亮在这个《隆中对》中,明确地指出了曹操是自己的敌人,而孙权是可以团结的盟友。并且在这个战略方案中,对刘备阵营的未来人事也做了规划。那就是派一员上将镇守荆州,准备北伐。这员上将自然非关羽莫属。这样,诸葛亮就缓和了关羽这些老将的抵触情绪,为自己将来在刘备阵营的位置做好了铺垫。
从这个《隆中对》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了解,也感受到他对未来的预测。甚至还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刘备阵营的了如指掌。这一切,都是刘备请出诸葛亮的基础。正是因为君臣相知,才成就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刘备的战略规划是很严谨的。他指出了曹操和孙权势力不能去攻击,让刘备先夺取荆益为根据地也是符合当时的形势的。首先,如果没有孙权的加盟,刘备是不可能单独对抗曹操生存下来。在赤壁之战中,正是诸葛亮和鲁肃的努力,孙刘联军共同的努力,才打败了如日中天的曹军。
其次,在当时刘备没有实力与曹操对抗,又不能吞并东吴,那么他所能发展的地区就只剩下荆州和益州了。这两个地区的君臣都不是刘备的对手,夺取是有把握的。所以,在赤壁之战后的战争中,刘备集团一直向跨有荆益而努力,最终基本达成了这个目标。这说明,《隆中对》的第一个战略步骤是成功的。
如果按照《隆中对》的方案继续进行下去,在夺取荆益后,就是进行休整,等待天时了。而这个天时,就是曹操之死。诸葛亮明确地指出,曹操不可争锋,这其实是暗指刘备在用兵上不是曹操的对手。要想北伐成功,就必须等待曹操去世才行。可惜,这一切都被关羽北伐襄樊所打破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行事,刘备还是有成功希望的。
三、《隆中对》失败的原因。
因为《隆中对》的失败,使得这个战略方案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有人认为,诸葛亮要占有荆州是不合适的,荆州离益州远,东吴近,如果争夺的话,蜀汉是争夺不过东吴的。有人认为,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让诸葛亮的《隆中对》破产。还有人质疑诸葛亮的规划中,兵力分散,将主力分为三处,相隔千里,自己无法互相配合,还被敌人各个击破。
其实,《隆中对》的失败最主要原因,是执行者发生了差错,而不是战略方案的问题。这个破坏《隆中对》的人就是关羽。正是他擅自发动的北伐襄樊,使得《隆中对》的第二个战略步骤遭到了破坏,使得诸葛亮的《隆中对》遭到了破产。
在《隆中对》的计划中,在跨有荆益后,就要进行战略休整。在这个时期,内修政治,外结好孙权。但是,刘备和诸葛亮进入益州,把益州作为了自己最可靠的根据地。荆州方面就全部交给了关羽。而荆州与东吴相邻,结好孙权的任务中,关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是,我们知道关羽对东吴的态度。张口江东鼠辈,闭口东吴群狗,根本不以结好孙权为意。甚至在孙权求婚时,毁书骂使者,说什么自己的虎女怎么能够嫁给犬子。这样,双方剑拔弩张,诸葛亮的方案根本无法实现。
在蜀中进行休整,内修政治的时候,关羽却发动了襄樊之战。这场战役是关羽擅自发动的,蜀中根本就没有反应。在攻打襄樊期间,关羽也不向蜀中求援,而是想用自己的假节钺的权力,调动上庸的兵力。谁知道上庸的兵力不承认关羽的权威,不去救援。关羽甚至在得知孙权有袭击荆州的动向时,依然不撤军,最终导致了荆州的失守,全军覆没。
如果关羽不出动出击,曹军因为曹操病重,不可能攻打荆州。而东吴要想强攻荆州,蜀中的军队可以迅速增援,保证荆州万无一失。如果关羽不擅自发动襄樊之战,仅仅再过半年,曹操和吕蒙都会病死,这就是诸葛亮说的北伐时机。失去主帅的曹魏和东吴都是一片混乱,没有人能够阻挡刘备发动的北伐。这时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可惜这一切都毁在了关羽擅自北伐上。
结语:
如果我们平心而论《隆中对》,就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真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如果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来执行,刘备是有可能平定天下的。只可惜的是,《隆中对》在执行中,被执行者的擅自行动所破坏,没能实行到底。
关羽在得到刘备的假节钺的权力后,不顾当时应该转入战略防御的要求,擅自发动了襄樊之战。这次战役是关羽抓住有利战机发动的突袭,如果见好就收的话,将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可是他在水淹七军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自己实力不足,去遂行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最终,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失败,也造成了《隆中对》的破产。
如果关羽与蜀中保持一致,同时转入战略休整,那么只要半年时间,随着曹操和吕蒙的病死,北伐的有利时机就会到来。诸葛亮算准了战略方向,却没算准人心。《隆中对》的失败不在于战略方案的错误,而在于执行者的错误。蜀汉政权的人们对关羽有着一种怨气,也是由此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