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岳飞和岳家军的印象与相关知识,可能大多都来自评书演义《说岳全传》及以其为基础衍生出的各类小说、影视剧、游戏。在这些作品中,岳家军无一例外均被描述成南宋初年宋军中规模最大、战力最强的存在。不论多么艰巨的任务,似乎只要岳家军出马,定可一战成功。而与之相比,其余宋军各部的表现则多少有些不堪。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岳家军真如小说游戏里展现的那样,是南宋初年宋军战力最强的存在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决定一支部队战斗力的方面有很多,抛开人力无法左右的天时地利等因素,能够对部队强弱产生重要影响的,莫过于规模、战斗意志和技战术水平,而战绩和历史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队战斗力的高低。
因此,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探讨一下岳家军的成色究竟有几何。
我们先说岳家军的规模。
不论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哪怕是到了信息化主导战争的今天,部队的规模至始至终都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然,古今中外各路兵圣战神也不会将“多多益善”“集中优势兵力”等原则奉为圭臬。
自建炎三年(1129年)岳飞出任东京留守司统制官,开始独立成军后,“岳家军”最初的人数始终徘徊在一万上下,直到绍兴五年(1135年)击破杨幺起义军后,“得壮丁五、六万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0)后,岳家军由此飞速扩充,并在随后一年之内发展到近十万人的规模。
此后到岳飞被罢去兵权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家军虽也几番吸纳新生力量,但由于连年征战带来的消耗,其规模还是基本上维持在十万人左右。关于这一点,现存史料的记载较为一致,如:“故少保岳飞顷提十万之众,留屯沔、鄂”(《鄂国金佗续编》卷14);“飞提重兵十余万”(《中兴小纪》卷29)。
绍兴六年,宋廷出于战事安排,正式建立行营护军体制。此时韩世忠的行营前护军兵力八万,张俊的行营中护军兵力八万,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兵力五万二千,吴玠的行营右护军兵力七万。此外,杨沂中统率的殿前司兵马三万,刘錡麾下的八字军余部二万。相较之下,岳家军(正式官称为行营后护军)十万人的规模毫无疑问是宋廷官军诸部中人数最多的。因而从数量上讲,岳家军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宋初第一军。
说完数量,再说说质量。
俗话说人多了队伍难带,一支拥有十万人的大军如果不能有效统御,人数再多也无非是乌合之众。但偏偏岳飞是个统兵带兵的奇才,在他手下,这样一支将士出身五花八门、且分成12支不同部队的“杂牌军”,竟被锻造成一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
首先,岳飞对于官兵的日常训练是极为严格,甚至是严苛的。
史籍记载他“止兵休舍,辄课其艺,暇日尤详,至过门不入”(《鄂国金佗续编》卷9)。也就是说,岳飞从不允许官兵放羊,只要有时间,就会组织大家进行训练,甚至对此专注到路过家门也不入,颇有大禹之风。
在训练中,大小将士“如注坡、跳壕等艺,皆披重铠,精熟安习”(《鄂国金佗续编》卷9),平日训练时跳壕、爬坡、冲锋一类的基本技艺,将士们都要按实战标准全身披挂进行。这样在真正战斗时,大家就不会因为有了装备的负累而变弱,从而保证了战斗力。
其次,岳飞极其注重官兵的纪律养成。
那句著名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续资治通鉴》)便是对此的最好写照。大军每到一地,他“必自从十数骑周遭巡历,惟恐有一不如纪律者”“取人一钱者,必斩”(《独醒杂志》)。
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岳家军养成了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军风,战时上下齐心,绝无闻令而不动、见难而退者,“屡以是破贼锋”(《鄂国金佗续编》卷4》)。相比之下,刘光世军“贪财好色,沈酣酒色,不恤国事”(《朱文公文集》),张俊所部“平居无事,未尝阅习,其甚至于白昼杀人,而夺其财”(《三朝北盟会编》)。因而他二人的军队在面对金军时无不是兵败如山倒,难堪大用,“百姓之心皆失所望”(《三朝北盟会编》)。
再次,岳飞虽为大将,每战必身先士卒。
后来孝宗在为其议定谥号时,也不无感慨地称赞他“临战亲冒矢石,为士卒先……则不知有其身。”(《武穆谥议》)。俗话说,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打仗的时候作为指挥官,最应该喊的就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冲。有了这样模范的领导,岳家军在战场上就好比出笼的猛虎,人人奋勇向前,无往而不胜。
即便是与岳飞齐名、并称“韩岳”的韩世忠,其麾下除背嵬军、前军、中军尚称精锐外,其余诸部在战时也不过“务求自保”(《续资治通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