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印制,官印叠数多寡与官职高低无关。监察御史选用八叠,只是为了与其他官印区别,显示其特殊身分而已。清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之十二举曰:“后世官印有九叠、八叠、七叠。皆朱文,私印亦间为之,九叠又名上方大篆。刘昌曰:取乾元用九之义,八叠,明监察御史印用之,取唐台仪八印义,七叠,历日用之,取日月五星七政义也。”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代官印除了“八叠”有史载外,其他叠篆还没有实证。明代官印存世数量不少,罗福颐《古玺印概论》收录了三方明代九叠篆官印,都是九品以上的方印,其中一枚“禾屯吉卫指挥使印”是永乐七年(1409年),礼字四十三号。它在1974年吉林洮安出土。
各地的考古发现,数量较多。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浩特市发现明代铜印,印文“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圆柄左方刻“礼部造”“永乐四年十月日”,湖南澧县征集到南明唐王朱聿键给藩封华阳王朱敬一的王印。印面“华阳王镇抚司之印”,背阴刻楷书“隆武二年五月初八日给王臣”。
云南大理洱海退水时,经常发现明代卫所官印,1986年为止,计有28方。除永乐元年(1403年)、弘治七年(1494年)、嘉靖四年(1525年)各一枚外,均为洪武年款印,最早洪武十六年(1383年),最晚嘉靖四年(1525年),为大理、洱海、蒙化、澜沧、大罗卫所建制。为九叠篆。
值得注意的印文笔画之间距离均衡,而且印面多见横线,与元代八思巴篆体印相似。它是经过处理的,以笔画简单的加叠,如“户”变直线为折线,如“洱海卫右千户所百户印”,而且同一个字在一个印面中加叠有变化。此印中行“千户”之“户”,下成四横,后“万户”之“户”下成六横。甚至不惜在不宜变化的部件也加叠,如“大理卫右千户所百户印”之“理”字,左旁“王”就最末横笔向上延伸加叠外,右旁“里”之“田”左右两侧加叠多出四短横,形成整字左右相仿的格局。
“大理卫指挥使司经历司之印”,虽同为九叠,“理”字“王”旁中间写成一个“田”字,没有前二印加叠。而“印”字叠文完全相同。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发现明代千户所千户玉印“湖广靖州卫守御城步正千户所千户张关防”,为明弘治年间正千户张升之印,此印规整严谨,无论每字笔画多寡,所占空间相等,每笔之间距离完全相等。
它是九叠篆中章法最佳的作品之一。嘉善县凤桐乡发现南明关防“总理两淮盐法兼督江防军务关防”,印体右侧楷书刻款:“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日”,左侧刻款“敕字五百十四号礼部造”。此印宽边,字形茂密,笔画较粗,除了“江”“防”有明显的九叠外,大多数字只是稍有加叠,“盐”“法”“兼”“督”“关”根本没有叠笔。
在西藏、青海收藏明代敕赐地方的印章。永乐五年(1407年)二台银印“朵甘卫都指挥使司印”,九叠篆,线条刚劲挺拔,后世称之为铁线篆。洪武五年(1372年)螭纽玉印“灌顶国师之印”,九叠篆,笔画粗方,有棱角。永乐四年(1406年)螭纽玉印“灌顶国师阐化王印”(图二六),九叠篆,线篆,双边,粗框内,加细框。
永乐十一年(1413年)驼纽金印“阐教王印”,也为九叠大方篆。宣德二年(1427年)象牙印章“真修无碍”。线框,字形规正,方中见圆,类似后世之闲章。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涂金铜印“广慧悟法净觉妙善翊国衍教灌顶戒定西天佛子大国师印”。印面文字大小错落,笔画均匀{21}。两印皆九叠篆,但是叠笔很少。明代的官印文字基本上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叠篆制度,并且具有时代的特点。
首先严格遵照传统小篆的字形结构,放弃宋金官印违背文字结构,各种离奇写法。其次,印内各字所占的空间相等,同样大小,而且不管笔画众寡,各字笔画密度统一。大大减少大小字错落,尽量各字空间相等,使得文字排列更加整齐。再次,字形整饬严谨,笔画方圆合度,新创的铁线篆,细如毫发,一丝不苟。总之,明代的九叠篆在各个规范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
《宋史·舆服志六》明言叠篆取法汉代缪篆,“屈曲缠绕,以模印章”。它主要出于章法,朱文篆书印面大,字少,或者印文中某些字笔画特别少,就需要根据情况,增加不等的叠笔。无论宋、金,此类少笔字加叠都是如此,所谓叠篆主要在这些字上体现出来。从宋金四种叠篆法看,莫不是从平衡印面,处置叠篆措施。明代官印文字整饬,充分利用叠笔调节字之大小,笔画之疏密,使得印文平均,饱满。清代继承明代制度。
甘《印章集说·国朝印》云:“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指明了九叠篆的作用在于印面的饱满平实。在叠笔为特征的官印形成的风格,具有明显的区别功能。金宋对峙,南北分裂,金朝的九叠篆与南宋的篆文明显不同,可以资区别。同样官印九叠和民间的印文也可截然分开,一方面印文缠曲难以辨认,便于保密,另一方面文字茂密,异乎寻常,使人肃然起敬,产生威严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