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像欧阳修这样识人用人的伯乐并不多见。《宋史》中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后来声名日隆的人物,都是在欧阳修的奖掖下慢慢成长起来的。这还不算他在古文运动上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地位,单论他赏识后辈这点,说是北宋文脉之宗,一点也不为过。其中,欧阳修与苏轼的师生之谊最为著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错失第一名却被欧阳修青睐有加
话说苏洵慕名到张方平府上拜访几次后,张方平看了苏洵的不少文章,确认其才华出众,堪当重任,于是便给朝廷写推荐书,推荐苏洵出任益州学官。欧阳修转交吏部处理,吏部采取不予答复的方式进行拖延。
后来,苏洵的老朋友、四川犍为县令吴照邻进京时,把苏洵精选的22篇文章送给好友欧阳修,欧阳修看后觉得耳目一新,与自己倡导的古文运动不谋而合,遂当晚秉烛挑灯,给仁宗皇帝写了一封《荐布衣苏洵状》。与此同时,还将苏洵的文章给同朝为官的宰相朝琦、副相富弼等人看。在一个激情燃烧的文人执政时代,一群怀揣革新北宋文风的大儒位居宰辅而又心怀天下,他们的心思单纯而炽热,惟愿让大宋的文脉发扬光大,对新发现的人才,他们奔走相告,奉若至宝。
接下来,欧阳修与苏东坡的关系,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故事了。
嘉祐二年(1057年),礼部侍郎欧阳修担任主考官的进士考试如期举行,其中四场考试中第二场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让苏东坡脱颖而出。最先在众多考卷中发现苏东坡文章过人之处的,是欧阳修一生的知己、阅卷官梅尧臣。
这里,有必要宕开一笔,谈谈梅尧臣其人。梅尧臣是宋诗开山宗师,在做县令时与当推官的欧阳修相识,谈诗论道,相知甚深,然而梅科举之路不畅,靠叔父的荫封为官,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窘困。与之相反,欧阳修官至宰辅,荣为天子重臣。二人地位判若云泥,却丝毫不影响欧阳修对梅尧臣的友情,多次向朝廷举荐他,并在生活上多有接济。
让梅尧臣和欧阳修高度赞赏的是此文一改艰涩诡异的萎靡之风,平实、通畅而明晓,疑惑的是文章中“皋陶曰杀之三”不知出于何典故。欧阳修毫不犹豫地批了“取”字,但如何判定名次,却让他犯了难,这样好的文章,天底下恐怕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才能写得出来,但自己当主考官,若取自己的弟子为第一名,岂不是授人以柄(后来苏东坡当主考官时,也以为最好的答卷是自己的门生李廌,不料揭晓时却是章惇的儿子章援)?遂将此卷判为第二名。
阅卷结束解除密封后,所取第一名是他不知道的章衡,而自己犹豫着判为第二名的却是苏东坡的文章。苏东坡就这样在欧阳修最看重的文体改革论的考试中,与第一名失之交臂,却在日后的演绎中,比状元的名头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