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百多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被后世人景仰的明君圣主,也有遭人诟病的无道昏君,当然,还有一些皇帝,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乃至于一直到今天,依然争议不断。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中最有名的代表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不得不说,历史上真正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变强,最终白手起家建立一个王朝的皇帝并不多,朱元璋肯定算是一个,要知道,在没建立明朝之前,他只是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贫苦农民子弟。
当初,为了活命,朱元璋先是给别人放牛,后来又跑到寺庙里当和尚,到他十七岁的时候,更是一路流浪,当了三年的乞丐,在这流浪的三年中,朱元璋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不但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经验。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增益其所不能”,正是这三年的流浪生活,造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因为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也让朱元璋变得生性多疑,手段狠辣起来,而这也是他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之一,不过,不管怎么说,都不能否认朱元璋是一个能力出众的皇帝,即便放到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他都堪称佼佼者。
不然的话,朱元璋也不会在元末的乱世中,一一击败各路强敌,最终脱颖而出,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崛起之路并非一份风顺,其间遭遇过很多次生死攸关的时刻,也碰到过很多比他强大的对手,但好在最后都被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在这些强敌里面,陈友谅绝对算得上是朱元璋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他曾多次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与朱元璋不同的是,虽然陈友谅出身于一个渔家,但他年少的时候读了不少书,天生膂力过人,并且还担任过县里的一个小吏。
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吏并不是陈友谅追求的目标,他还有更远大的志向,就是要在乱世之中走向人生巅峰,此后,他于黄蓬起义,加入了红巾军,一路凭着功勋升为元帅,成为仅次于红巾军领袖徐寿辉的二把手。
在掌握了徐寿辉的军队后,陈友谅充分发挥了自己优秀的战斗素养,一鼓作气,攻占了很多城池,一时间,成为江南最强的起 义军首领,紧接着,他找到机会除掉了碍眼的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为汉。
由于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在长江下游,而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在长江上游,两军之间注定要有一战,只是,朱元璋认为自己军中的战船都是一些破旧的渔船,不利于水战,担心不是陈友谅的对手,便一直拖着不开战。
然而,一个意外情况,让朱元璋不得不提前与陈友谅交战,话说因为常遇春俘虏了陈友谅三千人,并且把他们全部活埋,从而激怒了陈友谅,盛怒之下的陈友谅率领着自己的无敌舰队,浩浩荡荡地兵临朱元璋的城下。
面对水上实力强大的陈友谅,朱元璋感到了形势的危急,便召集一众将领开了个碰头会,商议到底是议降还是逃跑?就在所有人都恍然不知所措之际,刘伯温对陈友谅做出了两字评价,他告诉朱元璋,陈友谅这个人性格“焦躁”,是可以一战的,只不过,不能硬碰硬,需要采取伏击战术,诱敌深入,然后一举将其拿下。
最后,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决定与陈友谅一战,并成功利用陈友谅“焦躁”的性格,诱使其上当并击败了他,这场大胜,不但提振了军中士气,同时缴获的大量战利品也充实了军队。
虽然后来陈友谅又组建了一只六十万人的强大水军,但依然还是败在了朱元璋的手中,最终死于流矢之下,不得不说,朱元璋能够击败陈友谅,除了远超常人的魄力以外,刘伯温也是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对陈友谅关键的评价,才坚定了朱元璋与之对战的决心,否则,历史这艘巨轮将驶往何处便难以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