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本姓谈,陕西兴平人,自幼入宫,投靠在一个姓刘的太监门下,因此冒姓刘,在东宫太子朱厚照身边做玩件。朱厚照即位后,刘瑾利用和皇帝一起游玩的感情得明武宗宠信,把持朝政。他的所作所为与前朝的王振相比更加无法无天。刘瑾是武宗朝“八虎”之首,因得武宗的宠信,胡作非为,一手遮天、甚至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后来刘瑾被武宗升为司礼太监,掌管了朱批大权。刘瑾诬陷曾上疏武宗诛杀“八虎”的谢迁、刘健是“奸党”,把他们统统赶出朝廷,充军边疆。那些为谢迁和刘健说情的大臣,也被革职查办。朝中大臣都在刘瑾的淫威之下惶惶度日,曲意逢迎。如果哪位官员对刘瑾稍有微词,就会遭到残酷地打击报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正德三年(1508年)夏天的一次早朝上,武宗把御道上出现的一封揭发刘瑾种种罪行的匿名信交到刘瑾手中。刘瑾恼羞成怒,为了追查匿名信的出处,他竟然命今满朝文武300多人跪在奉先门外,这真是历史上少见的荒唐事。当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可是刘瑾却不允许这些官员喝水。其中有些年老体衰的官员中暑而死。一直跪到天黑,刘瑾也没有查出蛛丝马迹,于是又命锦衣卫将这些官员抓入天牢。后来,还是刘瑾发现匿名信来自宦官内部,跟朝臣无关,才把大臣们释放。此后,更没有人敢对刘瑾的荒唐举动提半点异议。
刘瑾权势薰天,所有国家大政方针都由他一人决定。宰相焦芳、吏部尚书张彩、兵部尚书曹元都是他的心腹,无异于他的家奴,朝中大臣趋炎附势,称刘瑾为“千岁”。这样荒唐的朝政自然叛乱频发,刘瑾当权5年后,宁王叛乱,打出的就是讨伐刘瑾的旗号。虽然这场叛乱仅18天就被平息了,但是却给了宦官张永一个扳倒刘瑾的机会。张永本来也是“八虎”之一,但是一直遭到到刘瑾的排挤,日久生怨,他早就想把刘瑾除掉了。于是,张永在慰劳平叛大军的庆功宴上,弹効刘瑾17条不法之事。武宗一怒之下下令逮捕刘瑾。第二天又在刘瑾家中抄出无数金银珠宝和龙袍、御带等违禁物品。武宗雷霆震怒,以谋逆罪对刘瑾处以凌迟醋刑。
刘瑾的结局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可是,人们不得不反思,明代历史上为何刘瑾之辈群出,几乎每一朝都有弄权的宦官?当年朱元璋开国建制,雄才大略,征战一生,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世子孙竟会把江山社稷交给身边的宦官来打理。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宰相,其目的就是要把大权独揽在自己手中,而宦官根本不可能染指朝政。而且,朱元璋深谙历史上阉宦之祸带来的灾难,曾铸铁牌警示“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然而,一个人的的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处理一个大国的所有政务,皇帝也需要帮手。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因为在“靖难之役”中得到了宦官的帮助,于是授予宦官一些权柄,明代的宦官走出了弄权的第一步。
更不幸的是,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懒皇帝最多的朝代。与明前期的帝王不同,后来的皇位继承者一味追逐享乐,索性将朝政委以亲信的宦官。于是,宦官由皇帝的帮手变成了代理人。到明英宗之时,宦官王振公然把太祖立于宫门口的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毁掉,最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的奇耻大辱。到明宪宗时期,亲信宦官江直甚至拥有了军政大权,造成“今人但知汪太监”的丑剧。至此,明代宦官终于在制度的缝隙中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原创的内容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刘瑾本姓谈,陕西兴平人,自幼入宫,投靠在一个姓刘的太监门下,因此冒姓刘,在东宫太子朱厚照身边做玩件。朱厚照即位后,刘瑾利用和皇帝一起游玩的感情得明武宗宠信,把持朝政。他的所作所为与前朝的王振相比更加无法无天。刘瑾是武宗朝“八虎”之首,因得武宗的宠信,胡作非为,一手遮天、甚至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后来刘瑾被武宗升为司礼太监,掌管了朱批大权。刘瑾诬陷曾上疏武宗诛杀“八虎”的谢迁、刘健是“奸党”,把他们统统赶出朝廷,充军边疆。那些为谢迁和刘健说情的大臣,也被革职查办。朝中大臣都在刘瑾的淫威之下惶惶度日,曲意逢迎。如果哪位官员对刘瑾稍有微词,就会遭到残酷地打击报复。
正德三年(1508年)夏天的一次早朝上,武宗把御道上出现的一封揭发刘瑾种种罪行的匿名信交到刘瑾手中。刘瑾恼羞成怒,为了追查匿名信的出处,他竟然命今满朝文武300多人跪在奉先门外,这真是历史上少见的荒唐事。当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可是刘瑾却不允许这些官员喝水。其中有些年老体衰的官员中暑而死。一直跪到天黑,刘瑾也没有查出蛛丝马迹,于是又命锦衣卫将这些官员抓入天牢。后来,还是刘瑾发现匿名信来自宦官内部,跟朝臣无关,才把大臣们释放。此后,更没有人敢对刘瑾的荒唐举动提半点异议。
刘瑾权势薰天,所有国家大政方针都由他一人决定。宰相焦芳、吏部尚书张彩、兵部尚书曹元都是他的心腹,无异于他的家奴,朝中大臣趋炎附势,称刘瑾为“千岁”。这样荒唐的朝政自然叛乱频发,刘瑾当权5年后,宁王叛乱,打出的就是讨伐刘瑾的旗号。虽然这场叛乱仅18天就被平息了,但是却给了宦官张永一个扳倒刘瑾的机会。张永本来也是“八虎”之一,但是一直遭到到刘瑾的排挤,日久生怨,他早就想把刘瑾除掉了。于是,张永在慰劳平叛大军的庆功宴上,弹効刘瑾17条不法之事。武宗一怒之下下令逮捕刘瑾。第二天又在刘瑾家中抄出无数金银珠宝和龙袍、御带等违禁物品。武宗雷霆震怒,以谋逆罪对刘瑾处以凌迟醋刑。
刘瑾的结局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可是,人们不得不反思,明代历史上为何刘瑾之辈群出,几乎每一朝都有弄权的宦官?当年朱元璋开国建制,雄才大略,征战一生,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世子孙竟会把江山社稷交给身边的宦官来打理。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宰相,其目的就是要把大权独揽在自己手中,而宦官根本不可能染指朝政。而且,朱元璋深谙历史上阉宦之祸带来的灾难,曾铸铁牌警示“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然而,一个人的的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处理一个大国的所有政务,皇帝也需要帮手。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因为在“靖难之役”中得到了宦官的帮助,于是授予宦官一些权柄,明代的宦官走出了弄权的第一步。
更不幸的是,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懒皇帝最多的朝代。与明前期的帝王不同,后来的皇位继承者一味追逐享乐,索性将朝政委以亲信的宦官。于是,宦官由皇帝的帮手变成了代理人。到明英宗之时,宦官王振公然把太祖立于宫门口的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毁掉,最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的奇耻大辱。到明宪宗时期,亲信宦官江直甚至拥有了军政大权,造成“今人但知汪太监”的丑剧。至此,明代宦官终于在制度的缝隙中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