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满语:ᠮᠠᠨᠵᡠᡥᡝᡵᡤᡝᠨ,转写:manju hergen)是用来拼写满语的文字。满文主要借鉴了传统的回鹘式蒙古文,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符合满族本民族语言表达要求的新满文。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满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包括图书、档案、碑刻、谱牒、舆图等等。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满文古籍文献都属于最多的一种。
它在中国文字史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领域,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简介
中国满族使用过的一种拼音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称为无圈点满文(ᡨᠣᠩᡴᡳᡶᡠᡴᠠᠠᡴᡡᡥᡝᡵᡤᡝᠨ,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称老满文,与蒙古文字头数目和形体大致相同,使用了30余年。
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令达海(1594~1632)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达海利用在字头旁加圈加点、改变某些字头的形体、增加新字头等方法,表示原来不能区分的语音,规范了词形,改进了拼写方法,并创制了专门拼写外来语的字头。改进后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正字法,具有明显区别于蒙古文字母的特征,俗称有圈点满文。
另外,乾隆十三年(1748年)参照汉文篆书创制了满文篆字,共有32种字体,依笔画的特征命名,如缨络篆、龙书等,用于篆刻及艺术创作。满文在清代作为“国书”在文牍中与汉文并用。辛亥革命后,满文基本上不再使用。保留至今最早的满文文献有《满文原档》等。
满文自左向右竖写。按音节可分为十二字头;按字母分,有6个单元音字母,19个辅音字母,2个拼写汉语借词的元音字母,8个拼写外来语的辅音字母。基本笔画有:字冠、字牙、字圈、字点、字尾、两种不同方向的字撇、字干等。
同一字母独立书写、在词中不同位置(词头、词中、词尾)及前后字母不同时,字形往往不同(辅音字母一般不独立书写,部分辅音字母无词尾形式,表软腭鼻音ng[ŋ]的字母᠊ᠩ无词头型)。按字头(音节)写法可分为独立型、词头型、词中型、词尾型。标明句读(句读,满语:ᠴᡳᡴ᠋᠌᠋,太清转写:qik,穆麟德夫转写:cik)的符号有:“᠈”(相当于逗号)、“᠉”(相当于句号)。
满语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人认为满语是从通古斯语族分离出来而成为阿尔泰语系中独立的分支。
约18世纪末19世纪初使用范围开始逐渐缩小,现在中国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和富裕县还有人能用满语进行口头交际。通常认为满语有北满方言和南满方言,后者是满族文学语言的方言基础。满语本族语有6个元音,有19个辅音,另有汉语借词的2个元音,8个辅音。满语既有粘着语的特点,又大量使用虚词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
名词没有领属形式,动词没有人称形式。主从复句比较发达。词汇反映了满族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由于满族大量吸收汉族文化,因此在词汇里有不少仿造汉语模式构成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