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南宋其实这个国家真的好纠结的,话说他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和蒙古一起打金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又和蒙古一起开始打了,这真的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趣历史和大家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王夫之评价南宋联蒙灭金的历史,称:“借金灭辽失中原,借元灭金失江左”。
那么,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蒙古灭金起始于1210年结束于1233年,前后长达23年。
战争开始,金国人口千万,幅员千里,根本不在乎蒙古这样的小国,但随着战争的进展,蒙古不断取得胜利,金国一败再败,被迫从中都(北京)迁都汴京(开封),依托黄河、潼关苟延残喘。最后,在被迫放弃汴京,在蔡州彻底灭亡。
在这么一个长达23年的过程中,南宋对于蒙古和金国的态度,是根据战争的进展从而不断加以调整。
并不是说,一开始南宋就要和蒙古灭金,或者说南宋不同意联合蒙古进攻金国,就能阻止金国灭亡一样。
一、预感金国灭亡不可避免,但不知道如何应对
南宋最早得知蒙古进攻金国是在1211年,这一年,距离第三次宋金战争已经过去了四年。
6月,按照惯例,宋朝使臣余嵘前往金国中都祝贺金国皇帝的生日,但让余嵘感到奇怪的是,他走到涿州就无法前进了。
很快,余嵘得知蒙古军队正在大举进攻金国,而且在野狐岭一战中,金国三十万精锐军队被全歼。
得胜的蒙古军队已经进入居庸关,前锋直抵中都城下,金国被迫宣布戒严。
惶惶不可终日的金国君臣,自然无暇接见前来祝寿的南宋使团,余嵘等人被迫折返。
回去之后,余嵘汇报了金国蒙古开战,并且被打的溃不成军的消息,此时的南宋有识之士立即意识到当年的历史要重演:金国灭亡不可避免,南宋蒙古成为邻国不可避免。
然而,南宋上下找不到什么办法加以应对:既不能主动进攻金国,也不能去联络蒙古。
于是,除了下令江淮、京湖、四川三个制置司加强防备外,并没有制订出一套应急预案加以应对未来的局势。
二、金国迁都汴京后,南宋内部出现两种不同声音
早在嘉定七年,即1214年,成吉思汗就打算派使臣速不罕前往宋朝,企图与之结盟并夹攻金国。不过由于交通不便,速不罕最终未能成行。
在这期间,蒙古多次大举入侵金国,失去抵抗能力的金国只能坐看蒙古骑兵在长城以南,黄河以东,以北的腹地大肆烧杀抢掠。
1214年,金国被迫放弃中都,迁都汴京。7月12日,金国使臣抵达临安,宣布了迁都的消息。
虚弱的女真使得南宋上下对金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朝廷内部分成两派大臣:
有主张强硬的:
起居舍人真德秀向宋宁宗奏报,建议停止岁贡,用节省下来的钱犒赏军队,整修武备。真德秀的主张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建议停止通好女真,不再缴纳岁币,同时派驻军队防备淮河沿岸。
还有人主张暂时表面不断绝关系,而是以种种借口拖延岁币等手段。
也有主张扶持的:
比如淮西漕臣乔行简就提议说,强大的蒙古人足以灭亡金国,金国宋国虽然是世仇,但现在是南宋的屏障,古人讲唇亡齿寒不可不引起注意。因此,应该继续给金国输血,帮助他们抵抗蒙古。
两派主张都有很多人支持,右丞相史弥远倾向于扶持,不过南宋理宗最后采纳了强硬派的意见。
正式宣布停止付给金国岁币。
三、不作死不会死的典型:金国主动发起第四次宋金战争
俗话说,不作死不会死。
南宋尽管停止了岁币,但没有断绝两国外交关系, 口头上只是建议金国缩减岁币数额,降到隆兴二年的数目:即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
然而,金国皇帝一口予以回绝。
不仅如此,金国还以南宋不缴纳岁币为理由,主动发起了侵略南宋的战争。不过此一时彼一时,被蒙古打的吐血的女真人已经无法通过战场来获取利益。
第四次宋金战争持续数年后,金国多次被南宋击败,不仅损兵折将,而且根本无法取得进展。
四川方向,名将完颜阿邻战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将黄掴阿鲁答被俘;两淮方向,时全更是“一军全没”。
正如《金史》评价:“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近丧”,“枢府武骑尽于南”。
最终,迫于两线作战的压力,只能放弃进攻南宋。
金国自作孽的举动,却导致南宋方面失去了和平的兴趣,原本主张维持和好的丞相史弥远,也被迫改为对金强硬。
事实上,在蒙古的连续打击下,金国统治区域内的山东、山西、辽东、河北已经残破不堪。迁都到汴京以后,只能依靠黄河、潼关防御蒙古进攻。
南宋无论是否支付岁币,都已经无法改变金国灭亡的命运。
随着西夏的灭亡,金国开始了最后的倒计时。
四、南宋最终决定联蒙灭金
窝阔台继位后,蒙古对金国发起总攻,三路蒙军同时南下,窝阔台亲自率领中路蒙军渡过黄河直扑汴京。
其中,拖雷率领的蒙军在三峰山全歼金国最后十万精锐,金国末代皇帝金哀宗在汴京被包围前,率军队逃离。
此时的金国,灭亡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醒悟过来的金哀宗派使臣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试图说服南宋,不过一切都已经太晚,因为此时的金国,已经失去了作为“唇”的实力了。
这一年,蒙古使臣前往南宋,要求和南宋联军灭亡金国,不少朝中大臣都认为可以乘机报“靖康之耻”,以及一百多年来的血海深仇。
尽管淮安安抚使赵范举例当年联金灭元,最终招来祸患的“海上之盟”加以反对。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除了联合蒙古,已经别无更好的对策。
名将孟珙也认为:“倘国家事力有余,则兵粮可勿与。其次当权以济事。不然,金灭,(蒙古)无厌,将及我矣。”
意思就是,南宋并不具备坐山观虎斗的优势,与其坐看金国灭亡,不如抓住机会“和蒙”。
最终,宋理宗拍板派使臣回复蒙古,同意联军灭金。
在灭亡金国的过程中,南宋收复了包括寿、泗、宿、毫、海州,共五州、一军、二十县之地在内的两淮全境。
此外,京西方向,又收复唐、邓、息三州十一县,京东得邳州二县。
因此,从总体来看,南宋联蒙灭金和联金灭辽并不可相提并论。
所以,南宋对金国的态度 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金国实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如果金国能够抵御蒙古,那么南宋自然不会冒险去破坏和平,联络蒙古进攻。
反而是因为金国灭亡指日可待,南宋除了主动出兵为自己多争取一点利益外别无选择,才最终选择与蒙古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