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的历史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西周自武王灭商、周公东征、实行宗法分封以后,现固了周朝的统治地位。
一、西周宗法统治秩序的全盛时期
西周时代由于实行逐级的宗法分封,周王可以利用宗法上尊祖敬宗的观念和血缘亲戚的关系,保持宗法上天下之大宗、政治上天下之共主的地位;诸侯保持着宗法上一国之大宗、政治上一国国君的地位。卿、大夫保持着宗法上封邑内之大宗,政治上封君的地位。贵族内形成“王臣公(臣,这里是统领的意思)、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秩序,而整个贵族统治集团又依靠国家机器和井田制度来压迫、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
西周成、康时期,周王确实保持了宗法上天下之大宗、政治上天下之共主的地位,齐、鲁、卫、晋、燕等重要的封国,听从周王的指挥和调动,起了屏藩周室的作用。鲁公伯禽,曾受成王之命,率领三族军队,讨伐东夷;齐国的太公姜尚,也曾受命在自己的封土疆域内,代表周王征讨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侯伯小国,以辅佐周室。各诸侯国君还要根据礼制的规定,按时向周王朝见和纳贡。当时是建立在宗法分封制基础上的周王朝的全盛时期。
二、西周宗法统治秩序的动摇
历史记载,康王的儿子昭王曾率领大军征讨楚国等南方各部族和国家,当地少数族在汉水边上造了一只用胶粘合起来的木船,昭王坐上了这只船渡过汉水时,船体裂开,昭王淹死于汉水,当地各族乘势反攻,周朝的军队全部覆没。
到昭王之子穆王统治时,周军去攻打犬戎,《国语》记载说:“自是荒服者(荒服者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族)不至。”这两件事说明昭、穆时期西周的统治开始中衰。然而,周王对分封的诸侯,还保持着指挥、调动、统治的权力。穆王以后传了四代到夷王时,有一次齐哀公得罪了周王,被周王烹死,可见周代的宗法统治还有相当力量。
西周历史的发展,周厉王时是一个转折点。周厉王时周朝不断对外用兵,王畿内井田制度又在日益弛坏,国家财用不足,于是采用贵族荣夷公的计谋,对山林川泽实行国家专利,禁止周族平民进入这些地区从事打猎、采柴、捕鱼、采矿等生产活动,这样,就断绝了人民一条谋生之路,于是人民三五成群地聚集在街头巷尾议论起厉王的暴政。
厉王不但不改,反而听信荣夷公的话,请卫国的巫师来监视,凡是议论厉王的人就要处死。闹得人民走在路上只好用眼睛来示意。人民心中的怨恨积得更深了。三年后,镐京内外的国人(居住在国都内的人民)终于起来暴动,拿起武器和工具,把王宫包围起来。周厉王逃出镐京,躲到了黄河东边的彘邑(今山西霍县),厉王的太子静也逃进召公家里躲藏起来。国人驱逐厉王后,周王缺位,贵族共伯和出来主持政局,称为“共和行政。”
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开始,我国历史才有了正确的不间断的纪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正式登位为周宣王。国人暴动驱逐了厉王,使自命为天子的周王的地位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此,西周以周王为首的宗法统治秩序开始动摇。
三、“不籍千亩”和“料民于太原”
宣王即位以后,实行了一些改革,对外连年征伐,表面上出现短的中兴。宣王后期“不籍千亩”和“料民于太原”两件事,深刻地暴露了周朝统治的危机。
原来周朝每年春天农忙时,周王都要在千亩这个地方举行“亲耕”的“籍田”礼。“籍田”礼举行时,周王在大臣的陪同下,装模作样地到那里把耒耜推一下,大臣们也接着把耒耜推三下,表示周王非常重视农业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然后,强迫庶人(奴隶)“终于千亩”,即把千亩这块地方的土地统统耕完。宣王宣布“不籍千亩”,说明了王畿内井田制度已告崩溃,籍田礼没有举行的必要了。
检査户口图
周王为了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控制和剥削,不得不采取检査户口的办法。“料民于太原”,就是在王畿附近检查户口。“不籍千亩”和“料民于太原”两件事,表明了西周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开始没落。周宣王连年用兵,最后“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因此,周宣王的统治并没有能恢复周天子的尊严地位,以后表面上的中兴也再没有出现过。
四、周朝内部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宣王的儿子幽王即位后,西周京畿所在的关中地区碰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地震灾害。这次地震使巍巍的岐山崩塌了,高耸的山岭变成河谷,低凹的河谷变成了高山,河流干枯阻塞,居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生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害。面对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周幽王却不顾劳动人民的死活,过着奢侈、荒淫、腐化的生活,劳动人民对幽王的残酷统治非常不满,阶级矛盾激化了,奴隶制度面临严重的危机。
河流干旱图
这时,幽王准备废掉原来的妻子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他所宠爱的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等大臣劝幽王不要这样做,并警告说,这样做会造成祸乱,甚至亡国。但幽王不听。他竟然听信了奸臣虢石父的谄言,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这样,周朝内部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了。
五、西周的灭亡
西周时周王分封了一些内诸侯,离开京城的距离较近,如果遇到王室有内乱或外族入侵等紧急情况,就在山顶的烽火台上放火,诸侯望见火光或浓烟就出兵救应。这本是巩固周王统治、捍卫京城安全的一个办法。
幽王所宠爱的褒姒不喜欢笑,为了要引褒姒一笑,幽王竟在没有敌情的情况下,命令兵士燃放烽火,自已和褒姒在烽火台上饮酒作乐。当各地诸侯看见烽火,纷纷率兵马前来勤王,在集聚到骊山下时,只见幽王和褒姒悠然自得地在烽火台上饮酒,根本没有敌情。这时,褒姒却开口大笑。后来幽王又有几次燃放烽火闹剧,到最后,效忠西周王室勤王的诸侯也被折腾的再也不来了。
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被废的申后的父亲,申国的国君)联合了缯国和西夷犬戎的军队讨伐西周。申、缯、西戎的军队打到了西周的京城,幽王被迫在烽火台上燃点烽火,征集诸侯的军队前来救援,结果诸侯派军队来的极少,西周的京城被攻破,司徒郑桓公在京城内率领一小部分军队和戎人战斗,郑桓公战死。西戎的军队在镐京内外大肆烧杀抢掠,劫走了大批财物,掠走了褒姒,并在山下杀死了幽王。西周以幽王、虢石父为首的统治集团,不仅为劳动人民所痛恨,而且在贵族内部也早已众叛亲离。在诸侯中只有秦襄公还忠于周室,亲自率兵救周,击败了戎人,但已无济于事,强盛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六、平王东迁
西周的灭亡,标志着周代奴隶制统治秩序开始走向全面崩溃。幽王失国后,周贵族们拥立太子宜臼于公元前770年即王位,就是周平王。平王即位时,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政治形势。由于幽王的暴政加上严重的天灾,关中地区经济破坏,人口减少,戎族的入侵,使繁荣的镐京被劫掠一空,西周的军队已经完全垮台,关中地区出现了空前的荒凉和萧条的情况,而且面临着戎族随时侵犯的威胁。
周平王在晋、郑、秦等诸侯的保护下,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将国都从关中的镐京东迁到雒邑。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历史上称为东周。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统治的地区很小,力量很弱;而诸侯国家的力量日益强盛,郑、齐、宋、晋、秦、楚、吴、越等国家相继称霸于中原。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际上根本号令不了诸侯,有的诸侯公然和周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争指挥诸侯的霸权。周王变成了霸主的傀儡。这就是东周前期——春秋时期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