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家分晋标志着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春秋时期自晋文公与楚成王开启第一次争霸战争——城濮之战后,诸侯国就陷入晋楚争霸的漩涡。除了齐、秦之外,中原诸侯必须依附一方,以免陷入被大国欺负的境地。
晋国除了晋文公外,晋景公、晋悼公、晋平公先后称霸,楚国仅在楚庄王时期称霸一时,其他时期输于晋国。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后的100来年,就在晋楚争霸中慢慢渡过。直到公元前579年,宋国提出弭兵会盟,晋楚战争才告一段落。
弭兵会盟有两次,第二次在公元前546年。弭兵会的目的是让晋楚停战。诸侯对晋楚两国说,既然你们谁也消灭不掉谁,两位老大别打了,不如共 同为霸主,我们给你俩同时进贡,你们看呢?
晋楚两国打了几十年了,没有打出狗脑子,实际情况也差不多了。晋楚国君一看不用出兵也能收到好处,就同意了。
弭兵对楚国的好处更大,因为楚国后方面临吴国的威胁。既然不用面对北面的晋国,它就能安心对付东方的吴国了。
反观晋国却是一则坏消息,或者说对晋君是坏消息。有人会问:不打仗还有好处拿,为何是坏消息?晋国外在威胁没了,内部矛盾就爆发了,这内部矛盾便是晋君与六卿之间的权力斗争。
晋文公当年为了防止公室(与秦汉以后的皇室等同)夺权,建立六卿制度。六卿就是六位晋国掌权大佬。卿既能管军又能管民,是除了晋君之外权力最大的六位人物。
六卿随着晋楚战争渐渐做大,一点点侵蚀晋君的权力。若楚国这个外在威胁还在,晋君能通过战争来一点点剪除六卿,达到收回权力的目的。弭兵会后,晋楚结束争霸,六卿与晋君之间的矛盾便摆到了明面上。
六卿之间也有争斗,因此六卿不是固定的六个家族。晋平公时候的六卿是韩、赵、魏、中行氏、范、智。六卿联手压制晋君,彼此又相互倾轧。打着打着就剩下了韩、赵、魏三家。
这三家人口、地盘、实力差不多,彼此奈何不了对方,于是纷纷将目标瞄向晋君,不断压缩晋君势力。
公元前403年,诸侯名义上的共主周天子(威烈王)封韩、魏、赵为诸侯,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到公元前376年,三家瓜分晋君剩余的势力,晋国彻底灭亡。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篇便是从周王封韩魏赵为侯开始,也算是战国开启的标志(也有从公元前453汉魏赵灭智算起)。
战国为何要以三家分晋开始算呢?因为这时候四个新兴的国家(还有田齐)搅动了春秋后期的浑水。
弭兵会盟后,诸侯贵族心想打了几十年终于能干点别的事了。这别的事可不是兴邦安国,而是贪图享受。尤其是中原鲁、卫、宋、郑等被欺负得最惨的诸国。没了外在威胁,诸侯就会懈怠,然后就会迅速腐化堕落。
晋君也是如此,没了战争,总算可以安心找点美女,弄点美酒美食,做点君主“应该”做的事了。晋君能这样干,六卿却不行。因为晋君是世袭的,哪怕他什么也不做,仍是晋侯。六卿若不想法保证权力,自己随时会被别人替代。
注:周天子有权利剥夺诸侯身份,诸侯有权利剥夺卿大夫身份。能这样做,不代表能做到。
对权力的渴望与对自身地位的担心,六卿变成了赵魏韩。跟着赵魏韩一起夺取晋君天下的人,成了三国中新的统治阶层。
运动物体有惯性,历史同样有惯性。赵魏韩三个新兴的政权,统治阶层掌握大权不满足现状,渴望获取更多的利益。三晋内部的利益分配完毕,还有其他诸国呢,中原诸侯便成了魏韩赵的目标。
魏国还看中了秦国西河,西河地区十分险要,是东西方连通的必经之路。魏国拿下西河在西方就有了屏障,反之秦国既失去了屏障又没了进入中原的途径。
秦国历来被中原诸侯鄙视,这下倒好,从晋国分出来的魏国都能随便欺负秦国,一下子唤醒了秦国上下的羞耻心,下定决心强大起来报复那些瞧不起秦国的人。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一个叫卫鞅的人西入秦川,历史自此改变。
东方齐国的权力渐渐被田氏掌控。等到田和看到三家分晋,自己也代替了齐侯,自此田氏齐代替了姜氏齐。内部腐朽势力被新生田齐代替,齐国焕发勃勃生机。
南方的楚国被新兴的吴国教训一顿,国都都被攻破,也算是被打醒了。战国七雄秦、齐、韩、赵、魏、楚、燕,可以说都是内部腐朽阶层被替换掉,开启对外争霸路线。
暮气沉沉的春秋时代,在三家分晋后再次焕发新的活力,正是三家分晋开启了新一轮的争霸。争霸就有战争,有战争就有死亡。可没有这些便没了始皇帝的统一,也就没了我们现在,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七国百姓的不幸。
居安思危不能随便说说,历史上的教训还少吗?春秋贵族安逸之后便想着如何享受,最终被新生的七雄灭掉。韩赵魏齐到了战国末期,同样变得腐朽,最终被秦统一。
历史发展有惯性,到了一定阶段就会生出腐朽,这需要内部的刀,或外部的刀,但无论动哪种刀,疼得仍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