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灯火》的故事背景是什么?《战时灯火》讲了什么?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战时灯火》是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最新作品,迈克尔·翁达杰被称为是世界文坛罕见的“诗歌与小说全才”,他的代表作有《英国病人》、《远眺》等。这部《战时灯火》将背景放在了二战最后一年,男主纳撒尼尔和他的姐姐被父母抛弃,将他们留给了两位可能是罪犯的人照看。纳撒尼尔长大后依然对父母当年的离去耿耿于怀,于是打算亲自去了解背后的真相。下面就来了解下这部作品吧。
《战时灯火》书评一:
如果这个故事在茨威格笔下,大概会是这样:海军上将的女儿罗斯一直在伦敦郊外过着恬淡安逸的生活:上学,成为语言学家,结婚,生了两个孩子,放弃职业生涯,成为年轻主妇。或许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她重遇八岁那年的童年密友费伦。此时,费伦已不是那个小时候跟在两个哥哥身后四处为村民们修补屋顶的农家少年,而成了一个从事战时谍报工作,游走在欧洲各处的”神秘人物“。费伦不费吹灰之力就点燃了罗斯心头“无法无天”的火焰,带她进入了那个无人知晓又不可言说的世界。罗斯以“维奥拉”署名的电报在战时广为人知,在战场的后方,地图的折痕里帮助英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战后,她仍旧在欧洲各处进行情报工作,一对儿女交由战时同僚监护抚养。她去世的时候,墓碑上写着:我在行过危险与黑暗时,没有失却过战士的气概。
平铺直叙的话,故事大抵如此,然而翁达杰却以罗斯的儿子纳撒尼尔的所见所闻为视角,带着读者抽丝剥茧,一窥究竟。在罗斯的生活轨迹里,“母亲”和“情报工作者”的角色其实是两条相斥的道路——她以极大的决心从此前祥和安宁的自己的小世界里抽离,转而投入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她不再只是两个孩子的疲惫的母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沛的活力和热情。在纳撒尼尔对母亲生平的探索里,不止一次的提到,也许并不是费伦为母亲铺就了这条道路,而是这条道路本身,就是母亲梦寐以求的生活。母亲的选择导向了她的结局:作为情报工作者,她可以不假思索地说自己无愧于心;作为母亲,她却遭遇了彻头彻尾的失败:儿子不了解她,女儿憎恨她,她却不能多说一个字——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执行任务的空隙,去儿子和女朋友约会的酒吧,远远地看上一眼,又在儿子看见她时,仓皇逃走。她加入”机构“的原始初衷之一是”保护所爱“,最终却没也没能及时出现保护女儿,还让自己的战时同僚,孩子们的监护人不幸遇难。
《战时灯火》这本书其实还有许多支线,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作者叙述母亲人生的表达。书的第一部分,引导读者站在儿子的视角上疑惑,母亲到底在干什么?母亲究竟在哪?她是否将我们遗弃?而第二部分,则在慢慢引领读者走近母亲的生活,缓缓揭开不知所踪背后的辛秘与风光。如此长线的烘托,最终会让读者在战争家国情怀大背景下,更细微密切的看到这其中的个体:她的选择,她的成长,她的老去,她的一生;也因此可以让同我一样,与书中人物毫无背景共性的读者,在个体意义上,与人物产生共鸣——我们都要选择,也都会因为选错郁郁寡欢,但总会出现一个契机,让人直面自己,破茧而出。
但是生活里总有遗憾。罗斯到死也没有等来她最渴望见到的那个幼时为她修屋顶的少年,他们曾穿梭在欧洲,一起工作、生活、战斗,彼此汹涌的情愫,有切不仅止于爱情的情愫,延绵不绝,贯穿两人的一生。在罗斯的葬礼上,费伦匆匆赶来,却也仅止于此。战争可以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分出胜负,对个体而言,所有人都是彻头彻尾的输家。人们被战争和时代裹挟,扭曲了情感,又有太多不得已,也因此,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人物获得了尘世意义上的幸福,所有人都在一边身体力行着混乱时代的悲剧,一边如蝼蚁般静静老去。即便如罗斯,一条情报便可左右战局,行至人生的终点,却还是回到了最初逃离的父母的祖屋,回到了最初恬淡的人生。
或许每个人都应该体验,或者说拥有两种人生:一种是闲云野鹤,一种是跌宕起伏,才能满足一个个体对这个世界的所有好奇。即便这世界里充斥着种种“困厄”,但时间轰轰烈烈的飞逝,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做自己。也许翁达杰想表达更宏伟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但这就是我,一个渺小个体所理解的《战时灯火》。
《战时灯火》书评二:
《战时灯火》是我读过的翁达杰的第四本小说,之前的三本是《英国病人》、《身着狮皮》和《遥望》,前面两本看的时间稍久,《遥望》则是最近刚看过的,初读下来《战时灯火》给的我的感觉是很多地方与《遥望》有相似之处。翁达杰运用了一种跳跃式的写法,重要的人物几个,次要的人物几个,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无序出现,各自成章又被以前的某件重大事件所紧密联系起来,甚至人物的命运也因此改变。《遥望》里无血缘关系的兄妹“乱伦”被父亲撞见继而发生了“女伤父”的事件,之后几位主人公天各一方;《战时灯火》里出现的事件则是身份模糊的父母“失踪”后姐弟二人被“仇家”绑架,事件结束后各人也都分道扬镳。而经此事件后,人们都像失忆了一样,而复原记忆成了两部小说的核心部分。
《遥望》中的块块记忆拼图和《战时灯火》里的粒粒记忆沙子都能折射出主人公所经历的一部分真相。在记忆的迷宫里追寻注定是一场镜花水月般的扑朔迷离,形形色色的真假难辨。而在战争这种特殊时期更是如此,记忆宛如狡猾的动物般多变和不可捉摸。《战时灯火》的主人公在事情结束多年后利用职务之便试图去寻找还原母亲的真实身份和经历,还有当年那些消失的身边人都在何处,但是结尾又是那么的出人意料和令人不安。
翁达杰毫无疑问是一位擅长处理“群戏”的作者,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只是一条线,负责串连牵引起他们身边出现的人物。从阅读得到的感觉是但凡书中出现的人物虽然着墨有轻重,但是在小说中的作用却是同等重要的。比如《遥望》中由女主人公安娜引入的已故作家吕西安和流浪艺人拉斐尔,比如这本《战时灯火》里由男主人公带进的游走于法律边缘的“镖手”和少时情人艾格尼斯。这些“配角”身上的光环丝毫不逊于“主角”。
书名《战时灯火》除了点明二战时英国为防空袭和节能的灯火管制外,应该还有一层深一些的含义那就是战时人们的身份扭曲转变如一点一点的灯火,他们为了最终的胜利燎原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之火,主人公的母亲和气象学女孩奥利弗无疑就是其中的两盏灯火。
另外,作者翁达杰在写作这本小说的时候,除了常规夹带的电影、歌曲和小说外,他还引用了诸多的史料。这也在一方面保证了书的趣味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