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仁,一六二三年出生于比利时的首都,一六八八年逝世于北京。一个比利时人为什么会死于北京呢?这就要看南怀仁简介了。南怀仁简介介绍了南怀仁的一生,从中可以看出南怀仁于中国历史之间的渊源。南怀仁是一个天主教徒,十八岁的时候加入了耶稣会。而南怀仁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则是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南怀仁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华,主要目的是宣传天主教义以及西方的科技文化。南怀仁来华的时候正处于清朝康熙时期,南怀仁还是康熙科学方面的启蒙老师,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他传教的有利地位。
之后,南怀仁步步高升,直到坐到正二品的工部侍郎,并成为钦天监的领导人。康熙帝对南怀仁非常信任,不仅将天文历法方面的事情完全的交给南怀仁处理,并且让南怀仁铸造火炮用于军事。南怀仁到清朝的前期大多都是从事天文和武器方面的研究,后期也就是南怀仁晚年的时候重心则更多的是在传教的方面,在南怀仁去世之前,被任命为耶稣会的副省会长,这也是对南怀仁传教的一种认可。一六八八年,疾病缠身的南怀仁在北京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很安详,因为他认为他是投入了主的怀抱。他逝世之后,康熙非常惋惜,赐谥号“勤敏”,赞扬南怀仁勤奋并且聪敏,南怀仁成了第一个被皇帝追封谥号的传教士,这也是对南怀仁一生的承认。
南怀仁是来华的传教士,他的贡献非常多。那么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下南怀仁的贡献。南怀仁的贡献最主要也最受康熙重视的是他的天文历算方面。在康熙八年,康熙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并且将历法天文这一块的事物全部交给南怀仁处理。南怀仁也没有辜负康熙的重用,努力了四年多,发明了六件观测天文的仪器,并且最终著成《康熙永年历法》等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南怀仁的贡献还表现在火炮的铸造方面。清朝早期,战乱非常多,为了评定内乱等一系列的战争,武器成了清朝廷急切的需求。火炮自然也成了武器中的首选。虽然南怀仁并不喜欢用兵器伤人,但是君命不可违,再加上他确实非常擅长制作火炮,所以这一任务自然交给了南怀仁,南怀仁前前后后制造的火炮有近六百门,这个数字在现在看来可能并不高,但是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这么多的火炮制作是非常耗时的。最后,南怀仁的贡献表现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一块。南怀仁作为一个传教士,宣传西方的文化、科技是最主要的目的。而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南怀仁的传教成果也是非常显著的,编著了一系列的宗教著作,如《教要序论》等。南怀仁的贡献主要就是以上几点,他不仅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也为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碰撞的机会,可以说南怀仁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康熙南怀仁红衣铜炮讲的是在一六七四年,康熙命令南怀仁制作一种比较便于携带的大炮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具体是怎么样的呢?康熙年间,战乱频繁,康熙急需要破坏力强的重武器,所以命令南怀仁制作便于运输携带的大炮,制作成功之后还要亲自检验效果。南怀仁接到命令之后便致力于研 究,最后终于成功的发明了一款红衣铜炮,不仅相对比较亲遍,火力也比较足。康熙在卢沟桥试验之后也觉得非常满意,所以便让南怀仁着手投入生产。
而 之后生产的几百门炮也在康熙评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因为这一发明,康熙对南怀仁逐渐重用,任命南怀仁为工部侍郎,官至正二品,可 以说是位高权重。可以说南怀仁在清朝廷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因为这一门火炮的发明,如果没有这一次的立功,很可能南怀仁的才能便被埋没,或者推迟一段时 间才能被发现。康熙南怀仁红衣铜炮虽然说的是一则故事,但是这则故事所表达的确实康熙为什么重用南怀仁,以至于南怀仁逝世康熙都特别惋惜甚 至追加封号的原因。从这一则故事也可以看出南怀仁的能力确实非常高,毕竟当时造火炮的条件非常坎坷,能够帮助南怀仁的人才在中国也非常少,在这样的情况 下,南怀仁依旧制造出了康熙满意的火炮,不得不说康熙对他的重用也并不奇怪。
南怀仁是比利时人,在清康熙年间到中国传教,做出了不菲的贡献,那么历史上对南怀仁的评价如何呢?对南怀仁的评价主要可以分为对南怀仁本人的评价和对南怀仁的成就的评价。首先是对南怀仁本人的评价。南怀仁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一生都致力于天主教的传播,有很多关于宗教方面的书籍。南怀仁本人非常平和,历史上对南怀仁的评价是非常吃苦耐劳,也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其次要从南怀仁的成就来评价南怀仁。南怀仁的成就非常高,不仅是对于传教方面的成就,还有在天文、武器方面的成就。南怀仁深的康熙重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南怀仁对于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以及他对火炮的制作。从这些成就来看,南怀仁是一个非常聪明,并且尽职尽责的人。
对南怀仁的评价当然也有负面的,比如南怀仁制作的火炮多用于战场,所以受迫害的人或者一些不喜战争的人难免认为南怀仁的行为有所不当。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当时清朝廷处于平定叛乱的重要时期,急需要各种强劲的武器,南怀仁不过是奉命打造武器,所以根本算不上什么。对南怀仁的评价有褒有贬,不过其中更多的还是赞扬,因为南怀仁对于天文以及武器方面的研究确实推进了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这些是不能否定的。所以说,南怀仁的一生总的来说还是贡献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