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理解,刀上的血槽是为了放血而留,指由于刀剑刺入人体或猎物体内后,拔刀时会由于血液的黏度和张力在刀的接触面产生负压,或因为被肌肉收缩而夹住刀刃,形成一种真空状态,使刀不易拔出来,开了血槽则血便会从此流出体外,可以让外部空气进入,从而破坏此一真空状态,减少负压的产生,便于拔刀。
中国抗战时的大砍刀为何都有两道凹槽,放血用的?错!
然而问题是从未有证据显示此一真空状态会发生,许多猎人及屠夫表示,不论使用有或无血槽的刀子,在拔出动物身体时,其难易程度并无差别,且社会新闻显示,那些手持细薄且无血槽设计水果刀的杀人犯并不会在刺入被害者一刀后便因刀子被吸住,而无法继续杀害被害人。从多种证据看来──不管有没有血槽,只要刺得进,就拔得出来。
既然血槽无所谓破坏真空状态的作用,于是有人便说血槽只是纯粹装饰用。这得看刀子的体积,如果刀长在24"以下,那么血槽可能只是装饰用,如果超过,那么血槽则是不可或缺的强化机制。
中国抗战时的大砍刀
中国抗战时的大砍刀
在刀身上打上血槽使得刀子不只拥有一个刀脊,从纵切面来看,血槽形成有如铁轨般的工字形结构,此一构造在弯刀上的刀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强化结构。
中国古代名篇《千字文》有言“并皆佳妙”,说明凹槽的妙处所在,在早期使用锤打制刀时代,于刀面打上血槽可减少制刀所须之材料,因当打上血槽时刀面便会变宽,与没血槽的形式相比节省更多的材料,且减轻重量。现代的制刀是从钢板上挖除以制成血槽,虽未能减少材料,但减轻重量的功能相同。一把经适当热处理且有血槽之长刀剑,比没有血槽者轻上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