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正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当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15万反唐。当安禄山被唐朝压下去后,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接着反叛。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前后持续了八年,让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民众更是饱受摧残。战火燃烧之处,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诗人杜甫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场安史之乱拖垮了唐朝。此后,唐朝由盛转衰,颓势难以挽回。然而,就算日趋衰落,可唐朝仍然持续了150年之久,直到907年朱温篡唐,才正式宣告覆亡。
网络配图
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大略有以下三点。
一、唐朝政权的合法性没有动摇
安史之乱从本质上讲,不是外敌入侵,也不是农民军起义,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权之争,属于内部矛盾。因为不管是安禄山还是史思明,都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安禄山起兵时,也是打着“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旗号。所以,八年安史之乱,的确给大唐王朝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困局,但不是死局。
同理,当唐玄宗仓皇逃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时,意外遭遇兵变。发起兵变之人,也仅仅是杀掉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对唐玄宗秋毫不犯。及至后来,才改立唐玄宗长子、皇太子李亨为帝,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继续延续李家王朝的统治。
网络配图
此后,唐朝历代统治者充分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也涌现了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等一批较为能干的皇帝,他们知人善任、勤勉政事、革除弊政、视民如伤,整个国家一度比较安定兴旺,出现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和“大中之治”,为大唐帝国注入了最后的强心针。
二、经济基础保持稳定
安史之乱爆发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叛军就攻陷了唐朝都城长安。唐玄宗被迫带着心爱的女人杨贵妃一行人匆匆忙忙逃出长安,往四川方向逃去。到这一刻为止,安禄山叛军进入巅峰状态。
然而,安禄山叛军最巅峰状态,也仅仅是控制了河南、陕西两省而已。其中,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达10个月之久,成为叛军的眼中钉。其余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朝廷手中。
例如,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成为朝廷坚实的后盾,始终没有落到叛军手里。而幅员辽阔、富庶繁华的江南地区,更是支撑了朝廷的运转,使得皇帝有足够的底气与叛军对决。
三、军事上逐步恢复元气
网络配图
安史之乱的初期,唐朝军队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大致有两点原因。一是唐玄宗的昏庸无能,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屡屡出错。二是太平日子过久了,军队很久没有打过仗了,缺乏实战,以至于被打得措手不及。
随着战事的深入,唐朝军队逐步恢复了昔日风范。郭子仪、李光弼、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张镐、张巡等将领担当起抗击叛军的重任,最终击败安禄山和史思明,挽救了濒临灭亡的大唐王朝。
安史之乱结束后,朝廷建立了一支相当强悍的部队:神策军。这支部队由朝廷直接控制,负责保卫京师、宿卫宫廷,以及征伐叛军。这在相当程度上震慑了新的藩镇势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朝廷想彻底消灭藩镇势力,也是有心无力。朝廷和藩镇,便保持着一种默契状态,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于是,大唐王朝便得以苟延残喘15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