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汉人为什么不喜欢娶匈奴女人当老婆?主要原因是匈奴文化生产相对较为落后,汉人或多或少有些看不起他们;另外是匈奴人实行收继婚制。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融合,这种情况在后来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公元前74年,汉宣帝即位,赐爵苏武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但是,这个时候,苏武在汉朝的唯一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谋反,已被处死好几年了,苏武成了一个70多岁的孤苦伶仃的老人。虽然因为曾经出使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大家都很敬重苏武,但一个人生活终归没什么意思,苏武把从朝廷所得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家中不留一点财物。
汉宣帝见苏武年事已高,有些可怜,就问左右:“苏武在匈奴那么久了,难道还有子嗣吗?”苏武这才通过别人,有些不好意思地向汉宣帝报告:“以前在出使匈奴时,娶的匈奴妻子生过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最近有消息传来,匈奴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孩子赎回来。”
网络配图
流宣帝同意了。随后,苏通国随汉使回汉朝,汉宣帝命他入朝为官,苏武这才有了一个温暖的暮年。
在这里,人们只能看到苏武的儿子苏通国,却看不到苏武的匈奴妻子,甚至连她最终怎么样了也不知道,而苏武向汉宣帝报告这件事时也或多或少有些羞于启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汉人娶“胡妻”是会受人耻笑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三个方面:
一、匈奴先祖虽为夏后氏之苗裔,但其文化生产相对较为落后,汉人或多或少有些看不起他们;
二、匈奴人不搞农业生产,没有文字和书籍来约束人们的行动,多少有些野蛮,不讲信誉;
三、匈奴人实行收继婚制,用《史记·匈奴列传》的话说即是,父子竟然同在一个毡房睡觉。父亲死后,儿子竟以后母做妻子;兄弟死后,活着的兄弟把死者的妻子都娶做自己的妻子。没有帽子和衣带等服饰,缺少朝廷礼节。
这和我们现在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一样的,古代中原人总看不起“蛮夷”。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中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而匈奴基本奴隶社会,甚至一些地方还处于原始社会。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到匈奴人很乐意娶汉朝女性为妻,他们认为这是最光荣的;而汉朝的一些使节与投降的将领,在匈奴都娶到了匈奴妻子,如苏武、李陵、张骞、李广利等等。一方面,匈奴人想把通过娶妻把这些人留下来;另一方面也有学习汉朝人先进文化的意思。这也是汉朝将一些女性嫁到匈奴去和亲,而匈奴人却少有嫁公主过来的重要原因。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融合,这种情况在后来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网络配图
公元4世纪,匈奴徙居中原,其首领刘渊在并州离石起兵立汉国,称汉王,其时,匈奴已经基本上带入了中原。还有一部分与迅速进入蒙古高原的鲜卑人不断混血通婚成为铁弗人,再有一部分投奔了羌人的后秦,甚至融入月氏人。另有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之后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匈奴也在这期间融入各民族之中。
到了隋唐时,北方草原上的主人虽然成了突厥人,但这时候的中国随着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民族融合已经瓜熟蒂落。《北史·突厥传》:“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突厥)者无数,遂大强盛。”他们无疑在那里娶妻生子了。其时,汉人与北方草原民族通婚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种种迹象表明,在过去的北方草原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它们都不过古代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一个称谓而已。而后来唐太宗采取的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今天的蒙古族美女
网络配图
到了唐朝后期,一方面唐朝嫁公主和亲回鹘;另一方面,回鹘也嫁公主给唐朝。如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即位,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以回鹘公主为妃等等。而到了蒙元时期,汉人与蒙古人通婚的事情已经相当普遍。据《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记载,1333年的科举考试中,在中进士的19个蒙古人中,有11人的母亲为汉族人,11人的妻子为汉族人。
但是,这个事儿刚开始实行起来时并不容易,因为蒙古人早期也实行收继婚制,这对嫁给蒙古人的汉族妇女来说就有些行不通了。
为此,1270年元朝的规定,侄儿不得收继婶母。随后忽必烈又就此颁布了一道圣旨:“小娘根底,阿嫂根底收者。”这意味着娶了蒙古族妇女的汉族人也可以实行继婚,准许兄收弟媳、弟收兄嫂。但到后来,因为受到汉族人的婚姻观念的影响,蒙古人彻底废除了继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