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布告臣民、委任官吏、册封宗室、表彰功德、告谕外邦的一种专用的文书形式,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最后完善于明清。圣旨可不是从一开始就叫圣旨,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汉代时已有圣旨的称谓,如汉代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中说:“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
网络配图
唐朝时,圣旨开头语多是“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圣旨中才开始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表达。
网络配图
对圣旨中最大的误会恐怕就是关于圣旨的颜色了,因为在电影和电视剧中,金黄色几乎是圣旨的标配。明清时代,圣旨已经极为完善了,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网络配图
圣旨的两端是卷轴,圣旨颁发的对象不同,圣旨的规格也不同,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在清代,官职越大颁发圣旨时颜色越多,有七彩圣旨、五彩圣旨、三彩圣旨,发给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颜色单一,为纯白绫。圣旨的宽度一般为33厘米,长度不等,最长有5米,短的也有约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