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后期的中国情况大家都知道,由于慈禧的垂帘听政,政府的腐败导致清朝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略了,那就是清政府内部官员之间勾心斗角,没有忧患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网络配图
其实甲午海战的失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清朝那些庸臣的勾心斗角。回顾甲午海战,仔细的分析,便容易知道它的失败跟四个人脱不了干系,也可以说,中国百年耻辱皆因这四人引起。
第一当属翁同龢。翁同龢与李鸿章结下了梁子,因为他的兄长翁同书。其兄在安徽当巡抚时犯了失守封疆之罪,被李鸿章弹劾,后来被发配新疆,其父知道后被气死了,因此,翁同龢对李鸿章怀恨在心。因为翁同龢掌管军机处,后来对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进行报复。
他一面支持与日本一战,一面却削弱李鸿章跟他的北洋水师。朝廷每年的400万两用来购买船子跟枪炮的都被他克扣、停发。这样导致水师的的军备老化,全军覆没,将近两万的水军葬身海底。这个第一当之无愧。
网络配图
第二个是张仲炘。他在甲午战争也没有起到什么好的作用,本来说大敌当前,应该同仇敌忾,然而他却非当没有如此,在北洋水师与日舰开战的时候,他直接将李鸿章给告了,并且说起私通日本,一度将李鸿章往死里陷害。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还在怀疑这个人是不是个日本间隙,这样的做法,是相当的不明智的。说他是亡国罪臣一点也不为过。
第三个是张謇。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他给翁同龢出主意借日本人的手除掉李鸿章,削弱他的军事力量。 就在日舰进入渤海时,张謇等人又主张死守渤海湾,不让北洋水师出海迎战,最后让日舰直接打到了家门口。正是由于张謇从中搅局,才加速了甲午海战的失败。
网络配图
第四个李秉衡。他也是清流派的人物,在甲午战争的期间,他是山东巡抚。按理说他应该支持李鸿章作战,可是他处处跟李鸿章作对,北洋水师需要援助的时候,他却各种拒绝出兵,导致了北洋水师因为迟迟没有援助,而陷落了。说他是晚清的罪臣一点都不为过。
就这样,甲午战争在这四位的手里走向了失败。也因为如此,中国国门被其他国家攻开,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来瓜分中国,造就了后面一系列的侵华战争,让中国留下了痛心疾首的百年耻辱。如果清朝统治者及早发现这个问题,或许甲午海战就不会失败,其他国家就不敢侵略中国,就不会有中国的百年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