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科举史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饽饽状元”。你要提起他的名字李蟠,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你要说“饽饽状元”,就肯定会“噢”声一片了。这位“饽饽状元”的绰号是怎么来的呢?自然跟他考状元有关。
现在的高考一场都是两到三个小时,早上吃完饭,考完了再出来吃午饭,一点不耽误,但古代的科举一考就是一整天,吃饭都得在里面吃,考生们进场除了带笔墨,还得带干粮。家里条件好的带点面包、牛奶之类的,条件差点的就带点馒头、咸菜,李蟠同学就属于家里条件特别差的,带的是馒头,也就是北方的大饽饽。这本来不应该成为新闻,但因为他带的数量,让他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那么,他带了多少馒头呢?36个!
网络配图
现在一个拳头大小的馒头,女同学一般吃一个,男同学吃两个就够了,要是能吃上四个,在公司基本上就是新闻人物了,要是再加到六个、八个,那绝对就能上报纸了,再超过十个,天啊,各大网站绝对传疯了!所以,当李蟠同学扛着36个大馒头进入考场的时候,那效果是多么地震撼,连特效都省了。
李蟠同学吃起馒头来豪情万丈,但写起文章来却没那么痛快,等考试时间都结束了,考官们都来收卷子了,李蟠还刚刚写了一半呢。怎么办?李蟠急得满头大汗,哀求考官说:“麻烦再通融一下吧,俺家从小就穷,这次来赶考连家里的锅都卖了,这辈子能不能翻身,就靠这一次了,千万希望考官大人开开恩!”
其实考官们早就被他的36个馒头感动了,此时再看看他那个可怜样儿,主考官就吩咐保安给他拿了几根蜡烛,让他继续写。李蟠这才放下心来,一边啃着馒头,一点继续答题。一直到四更天,终于答完了,那36个馒头也全都不见了。
成绩出来后,李蟠考得不错,名列探花,状元是姜宸英,浙江慈溪人。主考官就按这个名次上报给了康熙。
康熙也听说了36个馒头的光荣事迹,感慨道:“难得贫寒之士也有如此为国效力的决心,为了给天下贫寒读书人一个榜样,就把他列为状元吧!”于是,36个大馒头铺就了李蟠的状元路,也因此让他得了个“饽饽状元”的绰号。
再说姜宸英同学,本来到手的状元,却被36个馒头抢了风头,自然很郁闷,就写了首诗讽刺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更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姜宸英跟李状元虽然有点不合,但两个人的命运却连在了一起,成了一对陪你哭陪你笑陪你一起坐大牢的好哥们儿。
网络配图
两年后,李状元跟姜宸英一起担任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和副考官,不料,考试结束后,有人举报他们俩收受贿赂,录取了很多权贵家的孩子。俗话说“人在官场混,哪能没政敌”,这些权贵的政敌们一看机会来了,也纷纷加入了进来,闹得越来越大,把康熙都惊动了。
那么,这两个人到底有没有徇私舞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再考一次就行了。于是,康熙下令,所有考生再重新考一次。结果,重考的情况跟上次基本差不多,李状元和姜宸英的罪名成功洗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届举人当中,后来有三个人高居宰相,八个人官至尚书,可见这一届水平之高。
真相大白,李状元和姜宸英也该松口气了,却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孔尚任大家都知道吧?写《桃花扇》那位,可能是这件事激发了孔大作家的创作灵感,就添油加醋地写了一部《通天榜传奇》,当然为了撇清关系,还在后面加了句“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可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管你加不加“纯属虚构”,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说的什么事儿。于是,刚刚平息的传闻又被炒了起来。康熙一看,这还了得吗?虽然我知道你们是清白的,但你们的名声已经臭了啊,以后在老百姓面前还怎么拿得出手?算了,都给我去大牢里反省反省吧!
网络配图
于是,李状元和姜宸英被双双打入了大牢。姜宸英已七十多岁高龄,哪能经得起这么折腾,没多长时间就死在了大牢里,李状元也被发配到了边疆,“永不叙用”。
至于那位“纯属虚构”的孔大作家,康熙也没放过他,要不是你小子瞎写什么剧,那事儿不早就没人提了吗?既然这么爱写剧,官就别当了,回家专门写去吧!于是,孔尚任也被革职,回家当起了职业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