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老一辈人都叫它“洋火”,顾名思义它是个舶来品。清朝道光年间,西方国家以“火柴”作为高级礼品向道光皇帝朝贡。此后,火柴作为商品被大量引入中国,它顺利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了抵制国外火柴厂的垄断,中国民族资本走上了创办火柴厂的艰辛道路。 100多年来,中国火柴业历经风雨,同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
据《深圳晚报》报道,1827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克发明了与现代火柴相近似的引火棍,并开始参照自己发现的办法研制火柴。1827年4月7日,约翰· 沃克出售了他制作的第一盒火柴。他的火柴一盒有84根,售价一先令。火柴盒的一端贴有一小片砂纸,把火柴头夹在砂纸中间,向外一拉,火柴便点燃。1830 年出现了黄磷火柴,这种火柴一经摩擦即可引燃,但容易出危险,而且它的烟有毒。1835年,有人发明了安全无害的赤磷火柴。到1848年,德国人又发明了今天通用的安全火柴,使用火柴的人更多了。
网络配图
火柴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呢?道光年间,西方国家以火柴为高档礼品向道光皇帝朝贡,这新奇的洋玩意立刻引起了皇亲国戚和重臣富商的惊叹与追逐。外商瞄准商机,将火柴作为商品大量引进了中国市场,“洋火”由此得名并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点燃。在那时候,这神奇的“洋火”,对老百姓来讲还是一种奢侈品。关于这段历史,晚清文人孙玉璋所撰写的《异闻琐录》(同治九年四月刻本)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为不依赖进口火柴,国人开始创办火柴厂,独立生产火柴,并为之进行了不断的尝试。火柴厂的出现,使得“洋火”不再只是来自“洋人”。
1879年,华侨商人卫省轩在广东省佛山县投资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办的火柴厂,名为巧明火柴厂。该厂初开办时,资金短缺,全靠手工操作,工人多是水上居民,因此生产规模有限,每天仅生产数箱(每箱7200盒)火柴。但是,作为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办的火柴厂,它具有重大的意义。随后,巧明火柴厂扩大业务,迁至缸瓦栏(今中山路火车站附近),并转用机器生产。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低而成本高,老百姓购买力低,日本火柴在中国倾销等等原因,至1908 年,惨淡经营近30年的巧明火柴厂终因亏本严重而宣告停业,后由日本人接手。 19世纪20年代,瑞典火柴猛攻中国市场,我国民族资本火柴厂纷纷倒闭,巧明火柴厂也不例外地第二次宣告倒闭。此后,该厂经理尹景年集资收购厂子,并在广州芳村开办巧明公记火柴分厂。经过公私合营,以及火柴行业数度合并等改革,巧明厂名依然存在,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改名为广州火柴厂。
网络配图
1880年,外资介入中国火柴业,在上海苏州河南岸建立起了规模较大的火柴厂,名为燧昌自来火局。接着福州耀明火柴厂、长春广仁津火柴厂以及吉林、重庆等火柴厂也纷纷建立起来。到1903年,全国火柴厂已达到18家,1913年增至70家。由于这些火柴厂的设立,中国的火柴进口量锐减:1913年中国进口火柴56万箱,递减至1920年,进口数就降至约17万箱;到1923年更降至4.49万箱。自主创办火柴厂、不依赖进口火柴,使得火柴业开始扎根于中国,并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
火柴业在中国撒下种子后,虽然经历风雨无数,但也获得了不少丰收。 1920年,中国火柴业迎来了兴旺的一年,这年中国民族资本开设了23家火柴厂。其中,包括有“火柴大王”之称的刘鸿生所创办的鸿生火柴厂。1920年10月,鸿生火柴厂正式开工生产。当时全厂拥有各式设备40余台,职工1700多名,每天能生产40多箱火柴。为保证质量,该厂的主要设备和主要原料都从日本、德国引进,刘鸿生还高薪聘请日本技师到厂传授技术、培训工人。可是产品的质量终是不如人意,结果导致该厂连年亏损。 1924年,刘鸿生接收他岳父经营的老牌的燮昌火柴厂,这给鸿生火柴厂注入了不同的血液,提高了它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工厂扩大后,还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刘鸿生清楚地认识到,要扩大销售,扭亏为盈,就必须解决火柴的化学配方问题。为此,他高薪聘用林天骥教授为总工程师。林天骥到职后,和技术人员一起,经过半年多的实验研究,采用高强度的胶粘剂,彻底解决了火柴头受潮脱落的难题;为提高赤磷面的质量,刘鸿生又购置了磨磷机。后又经过不少改革,鸿生火柴厂的火柴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受到用户的一致认可。它的火柴也因此成为国产名牌产品,而且远销越南等地,打入了南洋市场。
在当时,瑞典的火柴垄断着世界火柴市场。 1924年后,瑞典的凤凰牌火柴占据中国进口火柴的绝大份额。而且,瑞典火柴商凭着自己的产品成本低,从1927年开始,不惜降价倾销,企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工业,此时的鸿生火柴厂也面临巨大威胁。 1930年,瑞典火柴再次卷土重来,国内的许多火柴厂纷纷倒闭。经过反复思考,刘鸿生认识到,自救必须要将同行业的各个公司合并起来,共同抵御瑞典火柴的侵入。正为亏损严重而发愁的荧昌、中华二厂,立刻积极响应了“鸿生”的号召。 1930年7月,三家火柴厂正式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公司各厂的生产面貌也大为改观,当年产量和销售量都达到了全国火柴产销量的22%,大中华成为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大力扶植火柴行业,并不断对火柴生产进行技术革新,火柴业得到快速发展。 1988年,火柴生产达到了高峰,全国大大小小的火柴厂有151家,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件。
网络配图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中国火柴业也是如此,在经历发展高峰后,也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上世纪90年代初,打火机在中国出现,并凭着方便、轻巧、新潮等特点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渐渐地,中国已成为打火机的主要生产国、输出国,目前中国打火机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打火机在中国的发展,使得火柴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各个火柴厂家均出现了滞销状态,库存积压,火柴厂出现倒闭潮。 2007年9月,武汉火柴厂整体出售,这家走过百年风雨的老厂“寿终正寝”。至2012年9月,曾享誉中国火柴界的“五朵金花”泊头、开封、安阳、济宁、蚌埠等5家火柴厂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追溯中国火柴业衰落的原因,不只是打火机的出现。许多老火柴厂在机构设置、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等未能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必然被淘汰。
一百多年过去,中国火柴业在历史的尘烟中逐渐隐去,关于火柴的记忆,也深深地印在了不少人的心中。泊头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一座城市,正逐渐加大当地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其中就包括筹建泊头火柴博物馆。希望这个博物馆可以留住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