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or李未央
中国历史上,有一大特点就是:凡女主当政,几乎无一例外必有秽史。汉朝的吕后,唐朝武则天,大辽萧太后,大清慈禧太后,这些女人无论政绩如何,她们的私生活都是史学家和还是平头百姓都津津乐道的。
冯太后也不例外!
首先要说的是李奕。
冯太后在与她的养子拓跋宏的第一次政治斗争中失败后,便退居二线。但是并不代表她放弃自己的权利。
网络配图
冯太后提拔自己的哥哥冯熙为太傅,监督皇帝的一言一行。这必然会引起拓跋宏的不满。为了消除冯太后对朝政的影响力,他决定拿太后的宠臣李奕开刀!
北魏前期,官员们是没有俸禄的,他们依靠的是掠夺、战利品、收取贿赂以及帝王的赏赐作为收入的来源!所以北魏前期的吏治非常混乱。从拓跋焘到拓跋浚,再到现在的拓跋宏都十分重视吏治,尽管如此,北魏官吏的收贿受贿之风依旧不减。
拓跋宏想要拿李奕祭旗,找个借口自然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李奕的哥哥是南部尚书李敷,之前拓跋宏整顿吏治,有人检举李敷的老友相州刺史李訢收取贿赂,被李敷掩饰过去了!
拓跋宏要整治李奕自然也就能拿这件事做文章了。
拓跋宏将李訢押回首都平城,亲自审讯,李奕按律当斩。拓跋宏暗示他,若是可以提供李奕兄弟的罪证,就可以免他一死,说不定还能官复原职。
李訢在砍刀和富贵之间,选择了富贵。
李敷、李奕兄弟自然被拓跋宏毫不留情的砍掉了脑袋。冯太后的情人就这样命丧黄泉了。
因为这件事,冯太后感到自己的地位被撼动了,不久之后,就逼迫拓跋宏让位于年幼的拓跋弘!
第二个是王叡。
王叡是个死忠!
公元476年,史书称“文明太后(即冯太后)临朝,叡因缘见幸,超迁给事中。”说他因姿貌伟丽得到冯太后宠幸,一下就被越级擢升为给事中。
之后,由于是太后的入幕之宾,所以平步青云,又被拜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但是他仅仅是一个靠女人上位的废柴吗?
不见得。
网络配图
《魏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太和二年(太和是拓跋弘的年号),大概是478年左右。这一天,冯太后和小皇帝拓跋弘一起去看老虎,不知道是有人要谋害太后和小皇帝,还是真的是意外,有只老虎突然跳出了牢笼,向着小皇帝和冯太后呲牙咧嘴。其他人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王叡拿着长戟保护在这祖孙二人面前,自此二人对王叡更加器重。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叡起码是个有胆识的人!
《魏书》还记录了王叡病重时向朝廷上疏的奏章,具体内容就不在赘述了,由此足以证明王叡在政治上还是颇有能力的!
冯太后虽然任人唯亲,但是所谓“亲”者,皆是能力非凡之辈。就比如接下来要说的这位,他是冯太后另一位入幕之宾——李冲。
李冲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初年按常规升为秘书中散,后升为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不久又升为中书令,加散骑常侍。
李冲在政治上的作为是非常值得称赞的。比如,极力进言设立三长,配合孝文帝拓跋宏南迁等。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作为,《魏书》上并没有记载一些李冲与冯太后的风流韵事,只是在《皇后列传》和《列传第四十一李冲传》中有所涉猎。
《魏书·皇后列传》说:李冲虽以器能受任,亦由见宠帷幄,密加锡赉,不可胜数。
《魏书·李冲传》有记载这样的两件事儿:
冲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
这最后一句话:外人莫得而知焉。
本来是一件秘密的事情,却被堂而皇之的写到的史书里。只能报之以“呵呵”。
始冲之见私宠也,兄子韶恒有忧色,虑致倾败。后荣名日显,稍乃自安!
李冲如此得势,开始自然是借着冯太后的东风,用近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冯太后自然就是当时的风口。
网络配图
李冲不仅借着这个风口飞起来了,还有能力在这个风口消亡之前寻找到下一个风口!
设立三长,是追随冯太后的风口;参与迁都,是追随孝文帝的风口!李冲要想让自己的家族在自己手上腾飞,就得不停的找风口,找机会。显然,李冲的选择是正确的。
无论是冯太后,还是孝文帝都是北魏汉化改革的重要推手,既然是改革,就有这样那样的阻力。政治上的站队或许要比个人的能力重要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