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他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更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李隆基很长时间过的就是这样一种天下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和他那个无比强悍的奶奶武则天的上位之路多被提及正好相反,他的一生更多被提及的是杨贵妃和“安史之乱”,而关于他是如何做上皇帝的,却少人问津。
当然,肯定少不得激烈碰撞的武装政变,更为难得的是还有面对权力主动选择退让的父子之情和兄弟之义,这一切,还要从他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在位期间说起。
1、这个公主不简单
从武则天被推翻下台,唐中宗李显即位开始,唐朝政局便一直处于不稳定中,多方势力拉帮结派、相互倾轧,对皇帝的宝座虎视眈眈。
公元710年,6月,李显被自己权欲熏心的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少帝李重茂几位,改元“唐隆”。韦后以皇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掌握朝中大权,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加太尉头衔担任辅政大臣。
不过权力欲极其旺盛的韦太后为了独掌大权,不断排挤相王李旦,一向性格温和的李旦处处忍让,但是有人看不下去了,一个是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另一个是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这两人在朝廷和禁军中都有一定的势力,他们共同发动了武装政变,诛杀了韦太后及其党羽,逼迫少帝退位,将相王李旦推上了皇位,史称“唐隆政变”,太平公主被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李隆基因功被封为平王。
李旦即位以后,朝臣建议请立太子,以安天下,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应该立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不过李成器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的三弟英武不凡,前番政变更是居功至伟,而且朝中支持者众多,因此他主动上表推辞,“国家安定时,应该立嫡长子,国家有危难时,应该立有功的,平王有大功于社稷,我绝不能居于平王之上”。
参与“唐隆政变”的许多大臣都是李隆基的支持者,自然赞同李成器的提议,李旦也非常清楚,没有自己儿子李隆基的支持,他也绝对坐不上这个皇位,因此顺水推舟立李隆基做太子,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李隆基和他大哥李成器的感情一直非常深厚,李成器去世后,更追封他为“让皇帝”,以感谢这位大哥主动让位的恩情。
当了太子的李隆基意气风发,正是想着做一番事业的时候,因此积极参与朝中大事,结果时间不长,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前番联手合作的政治盟友,如今为了权力,很快分道扬镳了。正应了左传说的,“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公主群体里,太平公主都是非同一般的人物,她是武则天的小女儿,深得武则天的宠爱,同时,经常物色大帅哥送到宫内为自己的母亲提供贴心服务,非常能讨武则天的欢心,再加上她是女儿,武则天对她也没什么戒心,因此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太平公主在朝中就有一定的影响力,她也不断的在培植自己的势力。
原来的唐中宗李显、现在的唐睿宗李旦都是她的亲哥哥,再加上前番“唐隆政变”,她也是主要领导人,因此此时的李旦在许多国家大事上都要尊重她的意见。
唐朝实行的群体宰相制度,此时朝中共有七个宰相,其中的五个,都是太平公主的门生,至于依附她的党羽更是数不胜数,可想而知太平公主在朝廷的势力是如何的庞大。起初她没把自己侄子李隆基放在眼里,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有啥值得担心的,谁曾料想当上太子之后的李隆基在许多政事上的处理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根本不把她这个姑姑放在眼里。
因此她秘密派人监视李隆基,一见他有什么言行上的不当,她就立即向她哥哥李旦告黑状,并且让人到处散播谣言,“当今太子品行不端,而且不是皇帝的嫡长子,他不应该做太子的位子”。一段时间搞的李隆基非常被动。
2、政变,又见政变
当大臣向唐睿宗李旦汇报工作的时候,他经常说的话是,“征询过公主的意见了吗?”如果得到肯定回答,他又会追问一句,“三郎(李隆基排行第三)知道这件事情了吗?”再次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他才会最终做出决断,以此看出,这两人对朝政都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李旦使用的年号有“太极”和“延和”,事实也确实如此,为了追求和平共处的目标,他大耍太极拳,每当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起冲突时,他多数是宽慰太平公主,批评自己的儿子。
随着两人的冲突越来越多,太平公主企图将李隆基从太子位置上拉下来马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她派人秘密联络宋王李成器,打算拥立他做太子,可惜李成器根本不上她的船,他不想重演“玄武门之变”中兄弟相残的悲惨局面。
太平公主依然不死心,不断鼓动自己亲信的大臣向李旦建言更换太子,同时,自己经常出面向李旦施加压力。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决定给李旦来个狠点的建议,迫使他早下决心,她安排一个懂得天文星象的人向李旦进言:“最近时有彗星出现,这是革新之兆,象征帝王的紫微星极其护卫星座均有变化,也预示着皇太子将登基为帝”。
看吧,再不换太子,你儿子马上就要抢你的位置了,可惜李旦的决定让太平公主等人大跌眼镜,这位一生三让皇位的皇帝听完之后立刻表示:“朕决心已定,只有立即将皇位传给有德行的人,才能避免灾祸。”
我去,不带这样玩的,太平公主等人立即苦苦相劝,皇上你干的好好的,千万别想不开啊,大唐社稷离不开您啊。
只见李旦继续说道:“三哥中宗在位的时候,朝中奸佞擅权,上天屡有示警,朕向三哥建议传位给贤明的皇子,从而避免灾祸,三哥没同意,还批评了朕,害的朕几天睡不着觉,朕当初既然可以劝三哥禅位,现在到了自己头上,却怎么能做不到呢?”
没过多久,他便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成为太上皇,不过一些军国大事,他还是会亲自过问。
恼羞成怒的太平公主知道现在指望不上自己的四哥李旦帮忙了,她开始紧锣密鼓的策划废黜李隆基的行动,谁知,革命队伍里出现了异己分子,想想这也很正常,那时候反对太子,很多人还能指望着改朝换代搏个从龙之功,现在图谋推翻当朝皇帝,这个风险系数一下子高了很多,收益没见提高,风险却加大了很多。
这个异己分子向皇帝李隆基告发太平公主准备发动叛乱,已经有了一次政变经验的李隆基立即召集自己的亲信商议,歧王李范、薛王李业等兄弟主张先下手为强,立刻行动抓捕太平公主及其核心党羽,实施果断狠厉的斩首行动。
“先天政变”(此时的年号)爆发,李隆基亲自率领太仆少卿李令文、内侍奉高力士、将领王毛仲及三百多骑兵将太平公主手下的核心骨干捕杀殆尽,防范不及的太平公主逃入寺庙避难,得知消息的太上皇李旦亲自出面向儿子求情,留太平公主一命,一向孝顺有加的李隆基深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他婉拒了父亲的求情,下令将太平公主赐死,这次政变处死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数十人,算是在历次政变中流血较少的一次。
厌倦权力斗争的太上皇李旦从此不问世事,朝中的局势趋于稳定,大唐王朝在青年皇帝李隆基的带领下,昂首阔步的进入了杜甫诗中所神往不已的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市。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