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日,皇太极登基,称天聪汉。在热闹的登基仪式中,皇太极率领各大贝勒向天盟誓,然而在宣誓完毕之后,皇太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让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居上,他率诸贝勒对此三人行三拜礼。
因为皇太极深知,他之所以顺利登上汗位,是和他们三人忠心拥戴分不开的,皇太极此举也正是表明,他对三人诚恳的感谢。同时也给了他们三人以不同于其他人特殊的地位和礼遇,就连皇太极做朝,这三位贝勒也是和皇太极并列面南而坐,其状好比四个皇帝同朝理政。
当然了,这只是天聪汉皇太极的权宜之计,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是绝不会允许这种局面长久的存在下去的。
刚登基的皇太极有着他自己的苦衷,此时的汗位只是个虚名,努尔哈赤的“八大贝勒共治国政”,让这些贝勒们手握重权。
大贝勒代善握有两红旗兵马,二贝勒阿敏握有镶蓝旗兵马,三贝勒莽古尔泰握有正蓝旗兵马,连两白旗兵马实权,也分别掌握在在族叔、固山额真阿敦和额驸、固山额真达尔汉的手里。皇太极此时名为汗王,手中的权力也仅限于两黄旗。
这种“十羊九放”的共治国政制度实际上是分庭抗礼,它是一根绳索,捆绑着皇太极开创未来的手脚,它也是一张幕布,遮掩着现时的混乱和日后的“骨肉相残”,皇太极正在一步一步的策划实施着如何解决这些兄弟们。
这三尊佛中大贝勒代善最不好惹,有拥立之功,根基也最稳。思来想去,阿敏是他叔叔舒尔哈齐的儿子,于是“外人”阿敏就被排在了重点位置。
天聪四年(1630年)三月,皇太极在入关抢劫了一番后班师回盛京,派遣阿敏率兵到永平四城换防。此时明朝在孙承宗的策划下,集中重兵收复了关内失地,由于阿敏指挥失当,拒不发援,导致了滦州失守。为了泄愤,阿敏杀了皇太极钦定的永平巡抚白养粹,并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屠城,然后乘夜弃城逃出关去。
阿敏的败逃,打乱了皇太极的战略计划,更为严重的是:阿敏在永平犯下的屠城暴行极大的损害了皇太极的权威。刚刚颁布的优待俘虏的上谕被阿敏践踏的体无完肤,这不但寒了投降汉人的心,也葬送了皇太极在关内布下的棋子。
永平四城失守,引爆了皇太极和阿敏原本就脆弱的关系,皇太极大怒,定了阿敏十六大罪。众贝勒“领会”了汗王的圣意,一致同意对阿敏做出死刑判决。但是皇太极并不想要阿敏的命,根本目的是剥夺他的权力,因此只给阿敏判了个无期,永久禁锢。崇德六年(1640年),阿敏在煎熬中凄惨死去。阿敏掌管的镶蓝旗被赐给了皇太极兄弟--听话的济尔哈朗。
第二个被拿下的是三贝勒莽古尔泰,他对皇太极的态度比阿敏好不到哪去,甚至更加极端。
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战,两人发生了冲突。皇太极正在一线视察战况,莽古尔泰凑上来说话:“昨日一战,我手下伤亡重大,能不能从正蓝旗手下挑选出来的精兵调回来补充一下?”(之前皇太极把莽古尔泰的手下调走了一部分,也许是战争需要,也许是想削弱他的实力。)
这话皇太极听着就不高兴了,说道:“你手下每次差遣,都不太听话,经常给我捅娄子。”莽古尔泰认为皇太极是没事找事,以为是在诬陷他,两个人你来我往就吵起来了。如果说他们是两个无拘无束的少年,亦或是平起平坐的兄弟,这种争吵也许没什么。
可是一个臣子对君主敢直面威胁,这种举动意味着什么?很显然莽古尔泰根本还没有适应他们之间的角色转换。那么不及时改变,就注定会被消灭。
事后,莽古尔泰经人开导,觉得自己做的可能有点过分,晚上,他特意向皇太极赔不是,可是皇太极拒不接见,表明了水火不容的坚决态度。但是这个时候,大凌河之战正酣,勇将莽古尔泰还有利用价值,此事就暂时搁下了。
战事刚结束,在皇太极的授意下,代善出面召开了贝勒会议,决定以“大不敬”罪,革去莽古尔泰和硕贝勒,降为多罗贝勒。
处罚书送到皇太极那里审批,既是原告,又是法官,皇太极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随便说了句“你们看着办就行”,看来对这个判决皇太极还是满意的,于是维持了原判。此后莽古尔泰就基本靠边站了。天聪六年(1632年),莽古尔泰去世,郁闷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掌管的正蓝旗被皇太极亲弟弟德格类掌管。
时间一久,皇太极总觉得自己手上的两黄旗有点少了,恰好此时莽古济家的奴仆告发德格类于莽古济谋逆,还搜出了私造的“金国皇帝之印”。皇太极趁机给莽古尔泰兄弟安上了图谋不轨之罪,将其削去宗籍,剥夺爵位。正蓝旗也被收回,由皇太极长子豪格掌管,绕了一圈终于把正蓝旗绕进了自己家。
接下来就该轮到大贝勒代善了。
天聪五年(1631年),大臣李伯龙奏请改变上朝的礼仪制度。原来朝见皇太极,大小官员都是按年龄排序,就产生了上朝时部分官员大小乱排队的现象,他请求皇太极效仿汉文化重新制定礼仪制度。其背后的目的是想改变各贝勒和皇太极面南而坐的尴尬。
皇太极一想,顿时心生一计,可是他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便将李伯龙的奏清交给了大贝勒代善和众贝勒,让他们“领会文件精神”。
代善在政治舞台是个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一拿到文件就心领神会,立马表态说:“我等拥戴您居大位,又与上并列而坐,心里十分不安,从今往后,您南面居中坐,我与其他两位贝勒侍坐于侧,这才是君臣之道。”其他众贝勒当然也纷纷赞同。皇太极也不来虚的,批复同意了。
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正式废除了八贝勒共治的制度,开始“南面独坐”。三大贝勒名存实亡。
后来代善因为莽古济公主事件,引起了皇太极的不满,认为代善明知他与莽古济关系不好,还明目张胆的和她交往,这是故意和他过不去。皇太极对代善予以痛斥,把以前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翻了出来,甚至还赌气退位,逼着后金群臣治代善的罪。
后金群臣公议,革除了代善大贝勒名号,剥夺了正红旗十牛录部众。后来代善和儿子岳托、硕托、萨哈廉多次被皇太极打压。经过一些列的变故,代善的政治威望和地位受到了沉重打击,彻底丧失了与皇太极抗衡的能力。
天聪十年(1636年),在消除了各方势力以后,皇太极宣布称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