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医明妃传》取材自真实历史人物,在明代的传统风俗中,女子为官行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刘诗诗饰演的谭允贤梦想便是悬壶济世,最终她成为一代女国医,名扬天下。剧集从一开始就融入了破除封建礼教,号召男女平权的思想,女性独立自强意识对当代女性也深受启发。网友称该剧是古代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十分励志,主题积极向上,小娘子的一番话进步而勇敢,让人忍不住为这部剧点赞。”在剧中王振是英宗亲信司礼太监,那么女医明妃传王振是什么人好人还是坏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呢?
发现一些吧友们看这几集剧以后,都十分喜欢王振,其实这很正常啊,可结果惹到一些历史学家们不高兴了。
其实说是历史学家,我敢保证他们没看过任何历史资料,百分之九十就看过个明朝那些事儿,然后就张口王振奸臣,明英宗昏庸,还很奇葩的来了一句明英宗一辈子就做了废除殉葬这一件好事。
无知不是历史学家们的错,但是这些历史学家们带坏误导了不少吧友我就忍不下去了。
首页,我要说的是,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历史上的人从来不是可以脸谱化的,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书本上的形象,如果把明英宗王振于谦等人用昏君啊,奸臣啊,忠臣啊来定位,就未免太幼稚了。
这贴我只谈谈历史上的王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他是好是坏各位心中自有评断,不必受历史迷们影响。
王振原本是一个落地秀才,在一家私塾里教书,他没有什么背景,十年寒窗也没考上功名,心灰意冷。不过也正是因为他来自底层,所以能看到许多人没有看到的事。永乐末年,王振入宫当了太监,历史上没说原因。在朱祁镇老爸明宣宗当政的时期,官僚的势力渐渐强大,明宣宗于是想让太监来对文官们进行制衡,所以就设置了內书堂,用来教太监们学习文化。王振原来也是个读书人,在太监中算是罕见动物,所以明宣宗十分欣赏,便让王振去陪伴朱祁镇读书。所以朱祁镇才会叫王振王伴伴。这里要说一句,在古代虽然有科举考试,但当官依旧是富人才有的权力,因为单单是读书用的笔纸都是巨大的花费,普通人光是温饱就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说去读书。所以文官们嘴上说爱民,但是他们毕竟不是来自草根,对民间的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就如同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皇帝来自民间,论学识他们基本上被其他皇帝爆掉一百条街,可是他们依旧创下了不俗的历史功绩。为什么?因为他们就是穷苦人,他们知道穷苦人需要什么。而同样来自底层的王振也清楚这个道理。
王振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这点谁都不能否认。他的偶像不是别人,正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所以当他成为朱祁镇的老师后,他就希望这个孩子可以像明成祖一样,成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的梦想,就是让明朝重新回到永乐时期,武人掌权的时代朱祁镇的老师是三杨,三杨是三个姓杨的大臣,故而有此说法,朱祁镇的父亲明宣宗死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登基。此时,按照明宣宗的安排,由三杨辅政,而王振也是这个时间成为权倾天下的大太监的。
因为三杨也认为王振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皇帝交在他手里,他们放心。王振时代对贪污腐败的打击也十分严厉,甚至对同类太监也不放过。同时他对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大臣也十分恭敬,如杨士奇,张辅等人,都对王振十分有好感。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所谓的土木堡之变。其实这场战争最初的导火索,是也先朝贡的时候派去的人太多了,而且态度恶劣,王振公公要看他不顺眼了,不过当时国家正是多事之秋,所以就忍了。后来,正统十三年,国内叛乱平定,云南宣慰使之乱平定,大运河也疏通完毕。所以王公公开始找也先同志的麻烦了。直接禁止与瓦剌人贸易。这一招直接把也先吓尿了,这意味着来年入冬自己的族民们只会是哀鸿遍野,于是也先一咬牙,大战爆发。
王公公倍受后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劝明英宗御驾亲征。说实话,从一开始我就不知道这有什么好黑的。又不是咱们打人家,而是也先侵犯咱们,一路烧杀抢掠。而王振劝皇帝御驾亲征保卫祖国,这有什么错?有人说王振是为了自己,胁迫明英宗去的,艾玛王振真的那么还挟持皇帝,他咋不上天呢?明实录说了王振是劝明英宗去。
因为不论怎么看,明朝不管从天时地利人和都赢定了。所以让朱祁镇去保家卫国,即可以赢得民心,还可以增长阅历,又能和军队走的近,一举数得。王振害怕万一,不仅把明朝精锐都带上了,连朝中有能耐的大臣都领着,其中都快入土的名将张辅都带着。可见,王振的准备是很万全的。可谁知道,军队到了以后突然断粮了。这是在明朝自己的版图内,离首都北京那么近,突然断粮了,怎么可能?
可能。因为文官集团在搞鬼。
考虑到兵部尚书也被王振拉来了,所以负责后勤的当然是兵部侍郞,兵部侍郞是谁?可不就是某些人眼中的神――于谦大人么
对了,土木堡之战发生在今天的山西一带。为什么军队没粮食了却不像当地百姓征集粮食呢,我不知道。但至少之前巡抚山西的于谦一定知道。当然,我不是阴谋论诽谤民族英雄。我只想告诉大家,没有人是完美的,于谦也有见不得人的一面。
关于为什么粮食跟不上,我的推断是文官们不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害怕皇帝掌握军权,且宦权增强,这样对臣权是一个威胁,会破坏朝廷的政治格局。所以想用断粮来迫使皇帝回来。同时,我怀疑明英宗大军一直找不到也先,而也先却能知道明英宗的动向,也是文官通风报信。为的就是让明英宗知难而退。这是卖国吗?
不算是。因为自从明朝建国来,对于蒙古人一直都是吊打,所以文官们根本没把也先当根蒜。然而,谁又能想到也先居然超越了他的祖宗,对明英宗大军发动了突袭。可以说,是文官们无意间的神助攻成全了也先。
还有一点,关于土木堡之变中王振行军路线问题。原本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了傅小凡老师的百家讲坛后才恍然大悟。在也先入侵最初,明英宗只是让将领去率四万大军在大同抵抗,结果全军覆没。正是在这种境况下,明英宗才下决心御驾亲征。结果大军到了大同以后,看到了四万明军的尸体,加上断粮,军心浮躁。所以,后来明英宗回军的时候,为了不在进入大同,以免影响军心,又不好跟大家明说。
于是王振出来顶缸了。说皇帝要去他家看看,然后又变卦说是害怕踩庄稼。可大家一翻地图,刚好发现,经过王振这么一闹,军队绕过了大同。最后就是王振在乱军之中给樊忠杀了的事。这纯粹就是对王振的污蔑。时兵败如山倒,谁管着杀王振,就算你樊忠杀了王振,樊忠也死在乱军之中了,那么写历史的人怎么知道的?由此你就可以看出王振给人黑的有多惨。也难怪明英宗复辟后也忘不了据说“坑了他”的王公公。
看来,王振早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王振真的就是个混蛋吗?历史就真的如此简单吗?儒家史官撰写的历史真的可靠吗?(原文来自爱福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