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姓张的村民到县衙去自首,说自己刚刚杀了人。知县大人一审,才知道这个张某杀了一户地主家六口人。此事非常严重,知县不敢拖延,立即上报知州。当时的知州叫张泊。案情重大,张泊不敢马虎,亲自审理。他弄清楚案情之后,责问张某为何如此残忍?张某也不隐瞒,回答张之州说:我亲家家里穷,每年都要向地主邻居缴纳租税。交租重也就算了,可是这地主非常蛮横霸道,经常辱骂我亲家。我见了非常不爽,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心里非常难过。我寻思着如何才能替亲家出这口恶气。现在我杀了地主一家六口,虽然没有把地主全家杀光,留下一个活口,但也能为亲家报仇雪恨了。心愿了了,知州大人你该咋判就咋判吧。”张知州问道:“杀人一家六口,难道你没有同党吗?”张某回答说:“这事情是我一个人做的。我知道杀人就得偿命。我为亲家报仇,不想连累其他人。所以我没有同党。”张泊又问:“杀了人你为什么不逃命而要自首呢?”张某回答说:“我亲家就是地主的邻居,地主一家死了这么多人,我亲家脱不了干系。如果抓不到凶手,我亲家哪能得到安宁?一人做事不连累其他人,所以我到县衙自首。”
张知州又问:“杀了人你为什么不自杀而要自首呢?”张某回答说:“如果我死了,谁能确定我亲家有没有参与谋杀?又有谁来陈述这件事情的真相呢?同样是死,我要死得让别人明白,我觉得这是一种道义。”张知州认定案子已经没有疑点,可以定罪了。但此时他有些犹豫。他觉得眼前的杀人犯是个仗义之人,敢于承担,不回避责任。他认为这样的人死了怪可惜。于是他对张某说:“我想把你事情向上司汇报,请求他赦免你。”张某说:“杀了别人一家,怎么敢苟且偷生?再说先王用死刑来制止犯罪,如果杀人者得不到惩罚,那么如何制止犯罪呢?我不想因为自己而乱了天下法度。知州大人你就判我死刑吧!”张知州感叹良久,最后依法处死了他。
这则发生在宋代的故事出自明人朱国桢的作品《涌幢小品》。张知州同情该犯人,表示可以向上级申请赦免。可犯人却说“杀人一家,安敢苟活”,并以“岂愿以一身乱下法哉”为由义正言辞地拒绝了知州的同情。可见这个张某并不是丧尽天良的恶徒,逼不得已走向极端。知州张泊对犯人的同情值得肯定,但他此时最应该做的不是向上级申请赦免,而是要思考是什么让一个良心并未泯灭的人走上杀人的极端!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弄明白这个问题并将其汇报给决策者比赦免罪犯更妥当,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