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正式称帝,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即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其次分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享有不同的待遇。实际上元朝是否存在“四等人制”至今仍是学术界的公论,鉴于本人才识有限,自然无法窥测其真相。但本文要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人物,作为一介汉将,而且年龄比忽必烈还要小两岁,但堂堂的大元皇帝竟然管他叫“大哥”,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他的家族又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忽必烈口中的“大哥”名叫董文炳,字彦明,真定藁城人,1218年出生。董文炳的父亲董俊曾担任蒙古军左副元帅,在灭金的战役中屡立战功,后战死。董俊生有九子,董文炳排行第一。父亲战死时,董文炳年方十六,但他少年老成。1235年,十七岁的董文炳以父荫任藁城令,虽年纪轻,但明于听断,以恩济威,为属下折服。因为藁城是唆鲁禾帖尼的汤沐邑,所以董家与忽必烈颇有渊源。1253年秋,董文炳率部下四十六人跟随忽必烈征讨大理,因备尝艰辛,而受到忽必烈的表彰。从此董文炳兄弟几人追随忽必烈东征西讨,逐渐得到他的信任,成为其心腹。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后,开始组建侍卫亲军,他言道:“亲军非文炳难任”,遥授董文炳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1262年,李璮叛乱,董文炳奉命率诸军征讨,最终平定叛乱。忽必烈鉴于李璮之乱的教训,开始剥夺世侯权力,唯董氏不予触动。此后董文炳在伐宋作战中,也发挥重大作用,一次作战,宋军矢如雨下,一箭射穿董文炳的左臂,箭头戳中肋部。董文炳拔出箭矢,授予左右,依然指挥督战。1276年,元朝大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宋朝帝后出降,南宋正式灭亡。后来丞相伯颜向忽必烈奏报:“臣等奉天威平宋,宋既已平,怀徕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忽必烈回答道:“文炳吾旧臣,忠勤朕所素知。”
1277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见董文炳,派他到大都视事,并言道“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即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枢密院(军委)无论大小事情,都必须呈报董文炳之后施行。董文炳抵达大都后,没有到中书省办公,只是依仗平素威望来抑制权臣阿合马。
1278年,忽必烈口中的“董大哥”病死,时年61岁。董文炳有两个儿子,长子董士元在与宋朝作战时身中十七枪,战死沙场。次子董士选也十分了得,后来也在朝廷里担任高官,1294年,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即位,他也跟着爷爷乱叫,称呼董士选为“董二哥”,这辈份实在有点乱。一次,铁穆耳执意要出兵西南,董士选苦谏不从,后来果然失败,铁穆耳于是叹息道:“董二哥之言验矣,吾愧之!”此外董文炳的其他几个兄弟也在元朝政府中历任高官,董氏家族数代在元朝政界的上层占据重要地位。时至今日河北省藁城县内,仍保留着勋董俊、董文炳父子兄弟的“南董元代董氏墓群”。墓区内碑刻成林,古柏参天,似乎述说着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