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网络配图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同年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小时候都被这个故事教育过,现在我们还拿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子女,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万千孩子学习的楷模,长大后却长歪了,除了孔融让梨,史料记载中好像没干过什么有作为的事,一些言论还惊掉人们的下巴。 孔融被称为“建安七子”,其人确实是很有才华,当然出生也显赫,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这样的一个名头让他在重视门第出生的三国吃的很开,几经波折被刘备推荐做了青州的刺史。网络配图 后来袁绍的儿子袁潭攻打青州,将整个青州城团团包围,城内士兵只剩下了数百人,眼看城就要破了,而孔融却和平
孔融,孔子二十世孙,可以说是名门之后。年幼便才思敏捷,后被称建安七子,东汉时期知名文学家,这是正面形象的孔融。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又是什么样的呢? “在这里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们吃。”我是哥哥,我比弟弟大,所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长幼有序、温顺谦恭的时代。有着这样的行为思想的孔融,出名是必然的。使得他的名气更上一层楼的是他的其他三件事。网络配图 孔融自称跟李家是世交就大摇大摆进了李膺的聚会。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相信每一个网友在小时候都听过,小时候的孔融将大梨让给了哥哥,是个懂得谦让的孩子,但是长大以后的孔融为曹操效力时,却最终被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说被让梨的孔融哥哥孔褒,他用生命还了孔融人情。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一个宦官的家人仗着自己家的权势在当地做尽了坏事,于是有一个士大夫并上书告他们的状。这件事让这个宦官知道了,便诬告士大夫勾结同党,朝廷便下令要缉拿士大夫问罪。士大夫便逃亡来到了孔家的门口,开门的孔融收留了士大夫。但是不久就被朝廷发现了,士大夫逃走了,上面来人问他
肃穆的朝堂上,汉室的小皇帝呆坐在高位之上,曹操站在中间,两旁的官员鸦雀无声,只听曹操说着出兵讨伐东吴的理由,没有谁敢出声反对,突然,一个人站了起来。 他看着曹操,气愤地说曹操讨伐师出无名,寂静的朝堂上,唯有他一人站起来愤愤不平,说出了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望着他,眼神越来越来凶狠,听完他的话之后,甩袖转身,对着将士们说:“祭旗!” 那个人被押到曹旗之下,一刀斩下,血溅到了旗帜上,一片血红。 这个人,就是孔融,在朝堂上公然反对曹操的决策,然后被曹操以血祭旗。 当然,这是扯淡,是假的,是电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理由是消灭割据政权,兴复大汉的一统江山。当然,曹操心里真正怎么想,谁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一点,他再也不是刚出道时的那个曹操了。刚出道时的曹操,应该确实如他自述的那样,是全心全意要做一个汉室忠臣的。 在出兵之前,曹操还腾出空来消灭了一个名声大大的高级知识分子,这就是太中大夫孔融。 中国自古以来为政治杀掉的文豪车载斗量,孔融还算不上其中最杰出的。之前被王允杀掉的蔡邕,只怕就高他一筹。 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后被封为太中大夫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孔融(153 - 208),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七子”中,他年辈最高,政治态度与其他6人不同。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职。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因非议曹操,被杀。其散文辞藻华丽,多
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孙,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很高,但他的名气主要是来自让梨:四岁那年,他和哥哥孔褒一起吃梨,专挑小的吃,家里人问他,为什么舍大取小?孔融奶声奶气地说:“我年龄最小,应当吃小梨。”作为东汉名仕,孔融自小便被众人看好,而且他的行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李膺是汉安帝朝太尉李修的孙子,其生性高傲,自视甚高,举孝廉,历任青州、渔阳、蜀郡太守,任内申明法令,恩威并举。史称“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以入他的家
孔融和祢衡 在中国的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祢衡,字正平,是平原郡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东德州这块地方。祢衡性格比较孤傲,算得上是孤芳自赏的那一类人吧,但是才华横溢。他和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是忘年之交。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祢衡十五岁的时候拜孔融为师,当时孔融虽然已经年近四十岁了,不过却与祢衡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故此人们称他们为忘年之交,意思是没有年龄差距的友情。 在孔融的悉心教导下,年轻的祢衡学习进步很快。因为他天资聪慧,下笔如有神,成就了很多佳作。当时有一个很有名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小时了了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