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状元,身材高大,饭量巨大。他赶考之时曾经背了30个馒头进考场,一场考试居然全部吃完了,结果他高中状元。这个状元就是---李蟠。 李蟠,江苏徐州人。字仙李,号根庵,又号莱溪。李蟠出身于书香门第,诗礼世家,天资聪敏,28岁入泮为博士弟子;36岁中举;43岁(康熙三十六年)钦点状元,是徐州明清两朝唯一一位文状元。网络配图 李蟠生的身材十分高大,所以他饭量十分的惊人。相传李蟠在殿试时,身揣30个馒头进了考场。李蟠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李蟠除了本身饭量巨大之外,他虽然有状元之才,但是
在我国历史上,有因为学识渊博而被封为状元的,有通过走后门成为状元的,但却很少有因为名字不吉利而被皇帝免去状元的。明朝的吴情同学,就是一位这样倒霉催的人。 吴情(1504-1582),字以中,号泽峰,无锡人。话说吴情原本并不叫这个吴情,而是叫做吴汝威。之所以改名叫吴情,乃是因为他在27岁考中举人后,接下来连续三次(九年)的进士考试中,均名落孙山。为了图个吉利,希望老天开开眼,对自己多一些情谊,遂改名为“吴情”。 让他没想到的是,老天竟然还真的开眼了。明嘉靖二十三(1544),第四次参加考试
中华上下五千年,代代都有许多的才子,在古代才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走上仕途,这也是科举制实行之后的结果。 不过世人对科举制的说法褒贬不一,在小编看来科举制还是一项很不错的制度,毕竟穷人家的孩子都有当官的途径了,防止贵族垄断。 而在古代选官的时候,首先不说才能,相貌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所以说也是看脸的时代。 于是就有很多的大才子被疏忽了,在三国时期就有一名智谋家,才能不输诸葛亮,却因为长的丑被孙权看不上。 而在乾隆当朝的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奇才,但只有一只眼,所以不被乾隆看好。 而此人名叫
古代状元: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是创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延续至元、明、清,长达一千三百年历史。进士第一名为之状元。 “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唐朝时规定,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应试之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的出身履历等亲状,统称为“投状”,也就是报名。考试及格后,礼部将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绩一起呈报给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状头。当时只分甲乙等,无状元之名。到武则天天授元年(六九○)首创殿试之例,对礼部的考试再行覆试,这才开始
金榜题名是旧时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十年寒窗就为那一朝。状元作为全国科举第一名,其得主不少官至丞相、尚书,成为传奇佳话。今天,小编带大家看看,成为科举状元到底有多难。 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级别内的一次考试,也是最后一次考试。最早出现于武则天时代,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作为制度正式确立下来。殿试状元由皇帝钦点,讲究运气。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讲的就是古代科举殿试前后考生身份突变的历史现象。放下锄头,奔向皇帝殿堂,一场殿试之后,实力加运气,田舍郎一秒钟变状元郎。 689年,武则天亲自在洛城殿策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可以说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最为光彩的一个名词。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王朝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但是你知道吗?在古代被称为状元的人,并不一定是殿试中取得第一名的的人。清朝袁枚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创始人是隋文帝、隋炀帝。如果以杜佑《通典》始于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说法为准,那么到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废科举为止,差不多有1300年历史。科举的原意是分科举士。但从唐朝起,就偏进士科,以后更只有一个进士科。进士科的第一名叫状元,这个名称也是唐朝就有的,当时到礼部参加考试的人都要投一张“状”,状元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今日,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中国历代关于“状元”那些事。 1.人数最多的王朝——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至哀帝天祐四年(907)丁卯科
导语:你知道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个状元驸马吗?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自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来的一千三百多年里,只出现了一个货真价实的状元驸马,而且这个驸马也是非自愿的。 在人们看来,有人能成为皇帝的女婿,那可是祖上积了八辈子德才换来的荣华富贵。可是,那些寒窗多年终成国家栋梁之材的士子们又为什么都不愿意当驸马爷呢?这个中到底隐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民间传说往往将读书人中状元、当驸马视为最美好的结局,历史上关于状元驸马的戏剧、传奇,简直数不胜
15位三元及第的古代“高考”状元 今天,全国各地陆续公布了2015年高考的分数线,大部分省市考生查到了自己的分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能够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是大部分同学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当然如果有幸能够高中状元,那就是幸福中的幸福了。 而中国古代高考——科举,从隋到清,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考出了700多名状元,这七百多位同学,都是人中龙凤,堪称学霸。 但比学霸状元还要牛的,那就是三元及第了。 三元及第:表示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 乡试,也称乡贡,由各
在《四库全书》所收正史里查询,我们发现最早给“状元”一词作界定的也是《金史》。其卷51云:承安四年上谕宰臣曰:“一场放二状元非是,后场廷试,令词赋、经义通试时务策,止选一状元,余虽有明经、法律等科止同诸科而已”……遂定:御试同日,各试本业。词赋依旧分立甲次,第一名为状元;经义魁次之,恩例与词赋第二人同。余分为两甲,中下人并在词赋之下。所谓“上谕”就是皇帝的诏书,既然载入正史《选举志》,必有所本。秦蕙田《五礼通考》卷175转录了这段文字,说明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 金代的科举制度比较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