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用“美食家”来形容苏东坡,那还是小看了他。孟子说:“君子远庖厨。”意思是美食家都要去吃别人做的,自己做,不成。而好吃的人则不同,会吃但是不会做,或者不愿意做,那不是标准的好吃,要说起诗人里的“好吃佬”,那非苏东坡莫属了。现在很多人都自诩为“吃货”,我们这种“吃货”在苏先生眼中恐怕还不够格哩,他热爱美食,也热爱厨房,属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写得文章”新三好男人。他不仅能吃、会吃,还会变着法子创造着吃,现在江南的几道特色菜,那可都和苏先生有关。 先来说东坡肉,四月下江南,这道菜可是必点的。江
最近央视播《舌尖上的中国》,俨然中华民间美食大全,惹得一帮吃货半夜起来流口水,这个节目给了我们一个诠释文明的新方式:味觉。 一个讲究味觉的民族才是有味道的民族,有味道的民族才是有人情味的民族,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作快餐磨蚀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味觉,导致他们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味道”。因此,我想,如果回溯过去的文明,除了那些斑驳的古画,暗黄的古籍,苍老的雕塑和宫殿,是不是应该将味觉作为一个工具呢?文物已经褪色,但食物则是鲜活的,用古典的烹饪去操作当今的材料,让魏晋风流,汉唐气魄,明清韵味从你的舌尖深
有吃货就必然有满足他们愿望的好厨师。令人拍案称奇的是,除了专业的厨师,在唐朝或者稍后的行政界和军界都有一批善于烹饪的大师级人物。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个将军,史上没有记载他的尊姓大名,但记载了他吃货的行径。这位将军以美食家的眼光看待天下万物,他认为,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吃的,“每说无物不堪吃”。 他自己开饭馆膳堂,什么都可以用来做菜。烹饪原料多元化的程度,足以让人“碉堡”:居然能将马鞍下面的旧垫子,还有用过的箭壶,修理一番,加工一番,放到厨房里倒腾一番居然成了美食,还挺可口的,“修理食之,
每当炎热的夏季,广东人有用荷叶做饭、煮粥、煲汤,以消暑解热的饮食习俗。其实此举源远流长,古已有之。 古人吃“荷叶包饭”,还有一段故事。南梁时,侯景攻破了建康,自己当上了皇帝。被软禁的萧衍一生信佛,最后却被活活地饿死。南梁大将陈霸先起数十万大军从江陵出发,杀向建康。经过激战,候景抵敌不过,只好带十多个随从乘小船逃走,却在半路上被部下杀死。从此南朝四分五裂。 公元557年陈霸先建立起陈朝,自称陈武帝。公元561年北方出现北齐和北周两个并立的封建王朝。北齐为了扩张势力,派出大军向南陈进攻。陈霸
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离不开色、香、味。殷商时期,人们已开始用酸酸的青梅来去除异味;秦汉时期,人工调味品特别是酱和醋已广泛使用;唐宋时期,外来的“辣味”成为餐桌新宠,官至宰相的唐朝大贪官元载被抄家时,竟然抄出了胡椒八百石…… 先秦时期流行“酸味” 从司马迁《史记》所记来看,早在商代初期,人们对食物的味道已很讲究。《史记·殷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伊尹是商初大臣,为了说服商汤用王道治理天下,他背着一口大锅(鼎)来见商汤,用烹饪时要调制出好滋味的
自西晋灭亡以后,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经过300多年的战乱先一统于隋,又一统于唐。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虽然是汉人,但早已严重胡化。皇族如此,吃得起肉的贵族、官僚们也是如此。胡人自然更爱吃羊肉,正是在苏轼出生前的数百年间,猪肉逐渐没落。 学者王利华指出,在魏晋—隋唐时代的华北地区,猪的饲养仍较为普遍,但数量与两汉时期相比已明显下降,不成规模,与黄土高原畜牧地带的大规模养羊无法同日而语。《齐民要术》与《四时纂要》两部农书对养羊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养猪。中古文献中猪、豕、彘、豚的出现频率也远低于羊。
在西方传教士的眼中,明代中国的蔬菜是当时世界上种类最齐全、质量最高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曾以极其艳羡的口吻这样描述: 中国气候条件的广大幅度,可以生长种类繁多的蔬菜。 食用蔬菜的种类、质量和栽培植物的种植情况也差不多,所有这些中国人使用的数量,都要比欧洲人的通常数量多得多。 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也曾用类似的口吻说过明代中国: 菜园里有很多蔬菜,如大头菜、萝卜、白菜,及各种有气味的菜、蒜、葱等等,极其丰富。 据《嘉靖建宁府志》记载,仅建宁府一地出产的可供食用的蔬菜就达五十种。稍差的
我国烹调技艺,堪称世界一绝,但从事烹调技艺的能人,大多出于男性,尤其是皇宫御膳,充当“尚书”者非要男性,女的不能担任,由于这封建余毒的影响,自古至今,烹调高手大多出自男性,但查阅有关史料,并非尽然,有的甚至女性强于男性,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即为一例。 董小宛不仅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琴棋书画俱全,而且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出色厨师,正如冒襄《影响梅庵忆语》所述,食谱菜经莫不精通:“旁及饮食,挑冻瓜凝,秋棠蜜渍,琐瑟米盐,庑下舂爨”,样样皆行。 董小宛的美食世界(一) 董小宛名白,
导读: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大家对美食的历史兴趣大增。这里我们将“馒头时代”、“吃饼时代”:“包子时代”一块向各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北朝胡人开启“馒头时代” 与“粥”一样,“饼”也是古人主食之一。饼的兴起,与面粉加工技术的成熟和发达直接相关。早在西汉时即有吃面饼现象,但这种饼更似点心,倒是西北方少数民族的胡饼与现代的饼定义相近,并在东汉贵族阶层流行。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引《续汉书》称,“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魏晋以后,随着面粉加工手段的进步,饼食在中原迅速发展,并得以在民间
导语:老北京名小吃历史悠久,成为北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北京10道名小吃的由来,知道三个的绝对是美食家! 艾窝窝 艾窝窝是北京一款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风味小吃,其特点是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粘软,口味香甜。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木叛乱后,把新疆的某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抢到北京后,日夜茶饭不思,急坏了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小吃送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