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榜案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又称为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无论从当时涉案者的结局还是它后来的历史作用来看,这件历史事件都有足够大的影响。 1397年二月的会试,由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考。巧的是,发榜后录取的51个人都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也没有,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后来经过殿试,以陈安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这次榜单因为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因而被称为南榜,也被称为春榜。网络配图 这样的结果和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情况有一定联系,
李蟠,生于书香门第,诗礼世家,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李蟠36岁中举,43岁钦点状元,1697年参加殿试时,因为对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答对贴切,符合事理,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被康熙皇帝钦点为一甲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他还有个响亮的名号叫做“饽饽状元”。 相传,李蟠身材高大,还特别能吃,写东西很慢。他怕自己考试的时候饿了,就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考试的那天,天都黑了,李蟠还没写完考卷,监考官过来催卷,他急得声泪俱下,监考官只好答应。36个馒头早已吃完,他又要了几个馒头,继续战
在科举中胜出的古代“精英”们,都经过了层层的筛选,最终能站在殿试的考场上已经很不容易。而殿试这最后一关,皇帝个人意愿占有重要位置。在历史上就有几个状元,因为一项特殊的技能被皇帝看上,瞬间逆袭,当上状元…… 戴有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科赴京会试,得中贡士。康熙三十年(1691年)参加补行殿试。本来初步拟定的第一名是吴昺,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杨中纳。但是康熙看了戴有祺的卷子之后,觉得他的“书法尤嘉”,于是就特别将戴有祺选为第一。戴有祺取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网络配图
林震是明朝时期漳州人,于1430年高中状元,也是漳州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状元。林震为人正直,淡泊名利,深受后世敬仰。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林震的简介。图片来源于网络林震生于1388年,卒于1448年,是明宣德五年的状元。林震幼年丧父,由继母抚养长大,所以对其极为孝顺。他出身寒门,但是能够刻苦读书,手不释卷,终于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之人。1420年,林震参加乡试,得了个第六名的举人。但这样的名次无法满足志向高远的林震,于是林震又回去苦读了十年书。1430年,林震在会试中名列第十五名。在殿试的时候,由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的状元叫沈晦,浙江杭州人,就是前面介绍过的冯京那一科原状元沈遘的孙子。相比他爷爷,沈晦拿这个状元就容易多了,因为他爷爷拿到卷子后顶多思考了三个钟头,而沈晦却足足思考了三年。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得从四年前说起。那年,沈晦有个朋友,考了好几次举人也没考上,就来找沈晦帮他替考。沈晦向来重朋友,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结果被抓个正着,不光朋友没帮上,连他自己的举人身份也被取消了。网络配图 第二年殿试的时候,宋徽宗仗着自己有点才,亲自出题——《易数》。从这个题目也可以看出来
传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鳌是龙头、龟背、麒麟尾的合体鱼龙。另一种传说,鳌是汪洋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法力无边,能背负高山浮游,他原本是海龙王的三太子,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浆液,被罚到东海为鳌。总之,鳌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物。上古时代,老祖宗往往视传说中的神异之物为保护神,其中的一种便是鳌。唐宋时期,在宫殿门前台阶上镌刻巨鳌的浮雕,所以宫殿又称鳌宫。网络配图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万乘之主的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御赐进士,荣耀之至,在“金殿传胪”大典、“探花宴”上出尽风头。明清时的“金殿传
如果说考试是一种产业,那么在这个产业中的竞争是可想而知的。对于中国来说,这种产业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现在的考试制度和古代的科举亦是异曲同工,尽管我们现在叫做考试,古代叫做科举,但是性质又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在古代科举的结果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道路。网络配图对于学而仕的古代,现代的考试制度选举出的人才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相比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金字塔选拔,现代的考试优势是,你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在古代,丢了状元,你也许就再也不会有机会摘取状元的皇冠。古代科举考试居然有因为自己名字的谐音不好,丢了原本已经到手的
古人认为,“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人生四大幸事。尤其是金榜题名,堪称古代读书人最为激动的时刻,其激动指数超过洞房花烛夜。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一定会有状元的诞生。现在的文理科状元,都是各省第一名的考生,而古代的状元难度更大,全国有且仅有一个。网络配图 据史书记载,长达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共诞生了近800名文武状元,而文状元超过500名。因为战争及纸质试卷的不易保存等原因,几乎所有状元的答卷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幸的是,有一位明朝万历年
适逢高考,很多人都戏称这是最后一次不用看脸的竞争。然而,有这么一个朝代,在当时的 “高考”,也就是科举制度中,却将外貌作为选取状元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网络配图 相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因长相丑陋而下定决心,要将状元打造成帝国的形象代言人。认为这样才对得起王朝的面子。在洪武四年第一次殿试时,原拟为状元的郭翀因为貌丑被降为榜眼,长相英俊的吴宗伯便因此被拔为状元。这让当时的考生们目瞪口呆。 因为自古以来,状元都是因为才学而登顶的。容貌平平甚至于身体残疾的也大有人在,从
状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头衔,中了状元也意味着进了官场,摆脱了之前的身份。但是状元只是名声好,具体授职还是很低,不管多有能耐的人都得从基层干起。 有这么一个人,身为贵族子弟却只要读书,并且考上了状元,当了状元以后竟然还想着当皇帝!网络配图 1203年3月,在中国西北的土地上,西夏正举行科举考试。这时候有个四十岁的中年人也在考场之中,参加了多次考试的他对于这种场景再熟悉不过了,他并不感觉到一丝紧张,或许说他根本不会紧张。因为此人是西夏齐王李彦宗之子李遵顼,即使科举不中,自己也是一生富贵,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