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 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有一种奇特的言论,非常值得注意。钟来茵先生在《苏东坡三部曲》“总序”中说: 一旦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历史事实,才知道苏轼对前面的两位夫人,感情平平淡淡,诗人为她们献上的作品仅一二篇;而东坡对朝云爱得炽热、持久,诗人为其所写的作品竟然超过二十篇①。 在学术著作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一次审案事件如下网络配图 和尚是佛家弟子 ,按理说应该吃斋念佛,打坐诵经,清心寡欲,一心向善,但是不是所有和尚都能遵守这些清规戒律的。在北宋时期的灵景寺有一个和尚法号
从文化角度来说, 民宿是对历史、人文的回归和感知, 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怀。 古时文人墨客都有归隐山林的梦想, 放在现代,估计争相做开了民宿, 他们会把民宿做成什么样呢?网络配图 李白:不要屋顶,举头望月 选址: 山要高,水要灵 设计关键词: 反造型与自然接轨 李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故乡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是著名的盐铁产地,李白与其父李客是贩运盐铁的商人,凭其雄厚资产,不仅可以蔑视王侯,视官位如粪土,漫游天下,在享受高档美酒佳酿、衣食无忧的情况下
一个人的胸怀,在两种境遇下可以一览无遗,一是极乐时,二是极悲处。极乐时得意到忘形,那是小人,极悲处沉沦到厌世,那是俗辈。苏东坡大才槃槃,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尤其遭遇“乌台诗案”,深陷“文字狱”,几次濒临灭顶之灾,九死一生。面对这种人生极悲,东坡的心态如何呢?网络配图 苏东坡入仕不久,由宋神宗主导、王安石组织的“熙宁变法”全国铺开,他不由自主地被卷进这场风云激荡的政治风波。当时,东坡并非京官显宦,多在基层任职,耳闻目睹新法的执行情况,尤其是“青苗法”,本来目的是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土地兼并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读书人不仅仅要读书,而是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中国,一个标准的儒生是要会驾驭战车,弯弓射箭的。 孔圣人要求读书人驾驭战车、弯弓射箭,练习武功,他自己的武功咋样呢?《吕氏春秋》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淮南子》记载孔圣人“勇服于孟贲”。《论衡》记载“孔子能举北门之关。”网络配图 孔圣人武功高强,依王某愚见,孔圣人武功高强,来自于他爸爸叔梁纥遗传。叔梁纥是鲁国“三虎将”之一,鲁国与逼阳国打仗。鲁军先头部队攻入逼阳城,逼阳军放下城门企图关门打狗,叔梁纥双
宋朝,文人携妓、喝花酒,似乎是常事,苏东坡也不例外。《东坡乐府》存词三百多首,其中,直接题咏和间接涉及歌妓的,多达一百八十多首。这,也正是苏东坡真实生活环境的写照,丝毫无损于苏东坡的伟大。 据说,苏东坡一生,遇有歌妓酒宴,便欣然参加,绝不刻意回避,以充道统。但苏东坡,并不特别迷恋哪一名歌妓,他只是喜欢酒宴征逐,和女人逢场作戏。对于歌妓,苏东坡十分随和,“乐而不淫”。常做的事,却是为歌妓题诗,或者脱籍。 苏东坡是名人,酒宴间,歌妓求题诗,是常事,苏东坡也几乎是“有求必应”。网络配图 有一
网络行走,常见“呵呵”二字。它可以是率性默许,可以是保留意见,可以是偶逢知己会心一笑,可以是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它代表的意义是如此善变。 可是谁曾到,900多年前,就有人漫不经心留下“呵呵”二字。越过时空,方知“呵呵”最多的是苏东坡。他写信给好友:“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显然是对一首新词颇为得意,好似中学生的作文已经暗自预订了老师的圈赏。他给因“河东狮吼”出名的陈季常写信:“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爽,写词只是小意思。网络配图 苏东坡
关于苏东坡其人,历史上对其的记载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但是以上的这些只要知晓北宋历史的人大概都会知道一二。除此之外,苏东坡还对佛学颇有研究。 从而还引发了一些了的疑问。例如:北宋大文豪苏轼为什么自号“东坡居士”?为什么对佛教与禅学情有独锺?为什么会和佛印成为密友?又为什么会特别喜欢杭州?答案都是“因为”他“前世是个和尚”。网络配图 关于苏东坡“前世是位和尚”的说法还有好几个版本:一个版本说苏东坡的母亲临盆前
造物者真是神奇,竟把至毒极鲜二物融于一体,让人又爱又恨,而且欲罢不能,想要一膏馋吻,只有拼命一试。 基本上,“拼死吃河豚”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谚,早在宋代即有,当时人孙奕所撰的《示儿编》这部书内,载有一则苏轼吃河豚的轶事,写得颇为生动。话说苏轼谪居常州(今江苏省常熟、武进、阳湖、靖江一带)时,爱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既蒙这位妇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无不大为兴奋。待苏轼吃河豚时,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学士”如何品题。即使挤得水泄不通
《梦溪笔谈》曾记载安徽省宁国县有一种蛇,叫做“枳首蛇”。据沈括所言,此蛇长得像蚯蚓,身体两端皆有头,往往几十条群居在一个洞穴里。可是,今人认为,蛇有双头,在自然界虽存在,但那是基因变异的结果,不可能是群体性共有的特征。不独蛇类,其他一切动物,包括人类,也有这种特殊存在的个体。 照今人看来,枳首蛇根本就不是双头蛇,只是其尾部的“造型”像一个蛇头而已。但枳首蛇的确俗称“双头蛇”,一般无毒,属于游蛇科。而游蛇科是蛇类的“第一大宗”,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蛇属于此科。网络配图 沈括一笔带过的双头蛇,